作者:羅伊|文 ITValue秦麗|編輯 / 日期:2011-05-09
ITValue點評:
“跟蹤門”將個人隱私問題重新拉回了人們的視線,只不過這次是從運營商轉向了手機廠商。此外還有研究表明,全美最大的50家網站在每個訪問者的電腦上平均安裝了64種追蹤技術,而且通常都不給任何提示。事實上,個人隱私這塊奶酪向來不缺乏追逐者,此次谷歌蘋果的“跟蹤門”或許也只是曇花一現,因為大多數用戶還是很享受跟蹤背后的位置服務。
最近,蘋果和谷歌的“跟蹤門”鬧得沸沸揚揚,許多美國媒體都在連篇累牘地進行報道和討論。據美媒當地時間4月25日消息,蘋果公司的創始人兼CEO史蒂夫·喬布斯對用戶抱怨iOS跟蹤用戶位置并記錄信息的問題作出的最新回應稱,公司沒有跟蹤任何人,傳言都是假的。但是事情并沒有因此平息。
目前已經有蘋果用戶在美國佛羅里達州中區坦帕法院起訴蘋果,指控該公司通過iPhone和iPad秘密記錄用戶的行蹤,是侵犯用戶個人隱私和計算機欺詐。該用戶稱此前根本不知道蘋果的產品里有這類跟蹤系統,也從未同意向蘋果提供自己的隱私信息。原告代理律師阿隆?梅爾表示,蘋果根本沒有恰當的理由保存用戶的地理位置信息。
此前就有報道指谷歌Android也有類似的行為,對此歐美多國政府稱將就蘋果存儲位置信息展開調查,而一些隱私保護專家對這一事件表示擔憂,因為這些信息涉及大量個人隱私,并且都沒有加密。
谷歌的回應則較為積極,谷歌發言人表示,收集位置信息有助于提供精確的交通地圖等服務,而任何發回給谷歌位置服務器的位置數據都是匿名的,不會綁定或者定位到特定的用戶。谷歌稱,數據傳輸包含一個與手機綁定的唯一識別碼。該識別碼是與位置、而非其他用戶信息相連的。用戶可將手機恢復出廠設置來改動該識別碼,這樣做就刪除了手機的數據。
智能產品成為隱私“跟蹤器”
事情的起因是之前有美國兩名研究人員阿拉斯代爾?艾倫和皮特·沃頓發現,蘋果秘密保存iPhone和iPad等iOS設備中存在一個未經加密的數據包,里面存儲著用戶過去10個月的詳細地理數據,沒有經過加密并且被默認保存。艾倫和沃頓還創建了一個項目,幫助用戶查看iPhone存儲位置信息的情況。該項目制作的地圖能夠顯示iPhone過去幾個月中位置信息的細節。
艾倫和沃頓還發現這個“跟蹤器”并不是由于某些特定應用產生的,iPhone在通常情況下也會存儲這些信息。他們表示,這一數據將會在蘋果電腦上自動備份,即使用戶更換新的iPhone,而當用戶將iPhone和iPad與蘋果電腦進行同步時,這一數據包都會被恢復。而據美媒報道,即使位置服務功能處于關閉狀態,iPhone依然在收集并存儲用戶的位置信息。
另外,一個名叫馬格努斯·埃里克森的應用開發者商近日在Android手機上也發現了類似問題。埃里克森開發出了一款他稱之為An-droid地理位置服務數據轉儲程序的應用,這款應用可以從Android手機上找到地理位置數據文件,該文件類似于iPhone用于保存地理位置數據的文件。
從技術上來說,任何一款配備GPS功能的手機廠商都可以在出廠前進行特殊設置,不用運營商配合就可以記錄用戶位置信息并進行回傳。很可能更多的手機廠商的做法非常隱蔽,他們不像蘋果這樣把這些信息公開地放在一個文件夾中,還給用戶留了一個可以發現這個文件夾的接口。
歐美多國政府展開調查
在私隱保護條例相當嚴格的歐洲,多國政府表示了對這一事件的擔憂并承諾將會關注這一事件并作出調查。德國巴伐利亞數據保護監管局表示,將調查iPhone和iPad是否存儲了用戶的數據,并已經要求蘋果回答是否存儲了地理信息以及這么做的目的。法國和意大利數據保護局表示將會開始針對蘋果的數據收集展開類似的調查。
另外,韓國方面也表示,將著手調查蘋果產品跟蹤和儲存用戶位置的問題,并核實該功能是否觸犯保護用戶隱私的法律規定。另據美國媒體報道,馬薩諸塞州眾議員馬基已經給蘋果發信,要求蘋果在5月12日前就此事做出回復。另外,共和黨議員英斯利也發表聲明就蘋果在未通知用戶的情況記錄和儲存這些信息給予批評。
就在蘋果產品被爆光跟蹤用戶地理信息后,加拿大軟件公司Edmonton僅在一天后就開發出了一款新的應用程序,可讓iPhone和iPad用戶清除其設備中記錄的地理位置信息,從而躲避蘋果的跟蹤。這款新的應用程序名為“Untrackerd”,一旦安裝后就會每隔30分鐘自動刪除一次保存在蘋果系統隱藏文件consolidated.db中的地理位置跟蹤信息。
隱私已經成為網絡的下一個“金礦”
隱私已成為智能手機和網絡公司熱捧的“金礦”。研究發現,全美最大的50家網站在每個訪問者的電腦上平均安裝了64種追蹤技術,而且通常都不給任何提示。而谷歌和蘋果收集位置信息的更大目的在于競相創建能夠通過手機確定用戶位置的大規模數據庫。這些數據庫能幫它們開發規模高達29億美元的定位服務市場,研究公司Gartner Inc.稱,這個市場將在2014年增至83億美元。
而網絡跟蹤行業由于受到的監管有限,已經出現了越界問題,其對用戶隱私的侵犯,正在變得難以接受。甚至于,這還可能會被不法分子甚至恐怖分子利用。對一些無良的公司來說,只要給錢,誰拿資料,要資料干什么,都無所謂。由此也引發了美國近期的隱私立法潮。
首都師范大學政法學院石國亮教授認為,目前還沒有法律明文規定這一行為是違法的,也不能將其簡單認定為侵犯了用戶的隱私權。網絡追蹤技術這種手段本身并沒有問題,關鍵是要看數據中間商把數據出售給了誰。如果客戶信息被不法分子利用,那就會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加強信息利用的監控是十分必要的。
文章來源:www.caix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