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遠|文 / 日期:2011-05-03
一般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的應用,中國都比美國滯后一段時間,在銀行業的網絡化方面,也是如此嗎?我們先來看美國的情況:
前不久,艾瑞咨詢根據Novantas發布的2010年美國網上銀行交易情況的調查發現,近年來,大量美國用戶在處理銀行日常交易時是選擇網上銀行渠道,而不再選擇柜臺交易。2010年,選擇通過網上銀行進行轉賬業務、查詢賬戶結余、購買銀行研究產品的用戶比例分別從2005年的34%、44%、46%急劇增加到67%、76%、77%。
艾瑞咨詢認為,通過網上銀行處理業務既方便了用戶,又降低了成本。一方面,傳統柜臺交易方式通常需要用戶自己到銀行去辦理,需要付出大量時間成本,而網上銀行可避免這一切問題和麻煩。另一方面,網上銀行相對傳統銀行柜臺交易,收費更低,為用戶節約了成本。此外,隨著網絡技術的突破,銀行借助網上銀行推出更多金融增值產品,這也吸引了更多的優質客戶。
從便捷角度、甚至安全角度講,隨著技術的進步,網上銀行的優勢會越來越顯著,比較而言,中國的問題可能不是技術問題那么簡單。
舉例來說,國外的網上銀行所需安裝的軟件,都簡單輕盈,國內的銀行總給人感覺“恨不得把所有安全技術都用上”的感覺,而且很多銀行網銀的客戶體驗不夠好,比如不能兼容多種瀏覽器和操作系統,有煩人的ActiveX空間和所謂安全鍵盤,讓人很容易想不起來的密碼卡和U盾。進而要求比如數據真正能以OFX方式共享,讓類似Microsoft Money這樣的一站式管理軟件得以使用。
但這些問題的背后,歸根到底可能是制度原因。現有制度下,國內銀行電子銀行部門的考核都是基于業績增長和風險控制。一個電子銀行部門領導從基層熬到處級要至少10年,但是一旦出現風險可能使其黯然下臺,現有體制造成了各家網銀趨于保守,保守到謹小慎微。也許這解釋了比如股份制的招商銀行等,網絡銀行業務就比一些國有銀行做的好。
中國銀行業的網絡化,隨著技術進步,必然向美國看齊,甚至有可能因為設備更新更快,運用更現代的技術,有后發優勢。但是,制度問題可能是個長期阻礙新技術、新風險管理方式真正應用和落實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