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Value社區

手機瀏覽器有沒有未來?

作者:ITValue 夏勇峰 / 日期:2010-05-17

最近,手機瀏覽器似乎一下子成了非?;馃岬脑掝}。

3月30日,核心業務為手機瀏覽器的優視科技(UC)獲得諾基亞成長伙伴基金(NGP)投資。雖然官方并未給出具體的投資額,但考慮到這是這家估值已達10億元人民幣的公司在IPO之前的最后一輪融資,金額必然不菲。

半個月后,手機互聯網公司3G門戶發布了第二代手機瀏覽器GO 1.5,優酷、土豆、人人網等多家公司的高層悉數到場。由此可以看出,基于瀏覽器的眾多合作已經展開,且陣容強大。

無論是UC瀏覽器或是3G GO,其成長確實都非常驚人。前者目前用戶已逾1億人,而2008年7月這一數值是3900萬;后者在1.0版本發布的短短300天內,用戶就已經達到1500萬人。事實上,包括VC和運營商、內容商、手機硬件商等移動互聯網勢力在內,對手機瀏覽器的價值也給予了充分的認可。

但在光鮮背后,業界對手機瀏覽器未來商業價值的質疑也從來沒有停止過。質疑多來自兩點:首先,從PC互聯網的發展來看,單獨開展PC瀏覽器業務的公司鮮有成功者,甚至還有Netscape折戟在前——當微軟在操作系統上捆綁了免費交付用戶使用的IE瀏覽器之后,它甚至沒有半點反抗能力。

更重要的是,從中移動這樣的運營商、到蘋果、諾基亞、三星這樣的終端廠商,再到谷歌、微軟這樣的幕后推手,手機產業鏈條的所有端口都開始越來越重視手機平臺戰略,這些強大的勢力自然不會忽視離移動互聯網用戶最近的瀏覽器接口。

當各方的“大鱷”都開始覬覦這塊市場,手機瀏覽器的前景,真的還有那么樂觀嗎?

合縱連衡的安全帶
不管是UC的CEO俞永福,還是3G門戶CEO張向東,都認為手機瀏覽器與電腦上的瀏覽器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東西。

事實也確實如此。首先,電腦從處理器、操作系統,到硬件的鍵盤、顯示尺寸,再到互聯網上慣常使用的編程語言,幾乎都有著相對統一的標準,這導致了一個通用的瀏覽器即可覆蓋全球絕大部分用戶。但手機具有相當廣泛的多樣性,直到今天,從硬件到軟件,瀏覽器都需要根據不同的手機型號進行特定的優化。

在中國這個多方勢力混戰的市場更甚。從山寨到國產廠商再到國外手機商,各種千奇百怪的手機屢見不鮮。這使得手機瀏覽器的本土化、廣泛化需要由一種又一種個性化堆積而成。當3G興起帶動上網人群增加,這一現象表現得越發明顯。

由此導致的結果是,與電腦瀏覽器相比,手機瀏覽器與參差不齊的手機終端捆綁得更為緊密,而由任何公司推出的通用型手機瀏覽器,都不可能在一夜之間切割掉太多的用戶。

也許是意識到這一點,蘋果App Store通過了UCWeb的進入申請,而已經啟動平臺戰略的三星、諾基亞等手機廠商,在中國也會與中國的手機瀏覽器進行各種手機的預裝合作——雖然它們的系統內本身還有默認附帶的瀏覽器。

手機瀏覽器更大的生存機會,來自于整個市場所處階段所帶來的大縫隙。
《連線》雜志主編、《長尾理論》和《免費經濟學》的作者克里斯·安德森認為技術的市場發展有一項重要指標,那就是產品的臨界價格。當一項產品價格降到某個程度,其市場將產生飛躍式的發展,此時將會出現大量的機會。以DVD技術為例,當DVD機價格降到400美元以下,其銷量爆發式增長,由此導致了技術的普及,以及其承載的內容——DVD碟片相關生意的迅速興起。

“我們認為對智能手機而言,這一臨界價格點為2000元人民幣。”俞永福說。

顯然,目前各種智能手機正在逼近這一價格。那市場情況如何?2009年,智能手機銷量已達1.8億臺,超過了筆記本電腦的銷量。而據德勤在今年年初發布的電信行業預測報告,到2011年末,預計智能手機的銷售量將超過所有個人電腦(筆記本電腦與臺式機)的總量,發貨量達到4億臺。硬件的繁榮促進了軟件和移動互聯網應用的繁榮;除了語音和信息之外,瀏覽與搜索,成為了突發增長點。

另一方面,中國各大運營商從2008年開始在3G上發力,到2010年已能看到相當明顯的效果。據2010年3月數據,3G用戶正在迎來爆發式增長,中國聯通和中國移動的3G用戶分別環比增長了6成和8成。

“去年年初我們做過一個預測,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將增長一個億。這個預測現在證明相當準確,2008年1.12億,2009年就到了2.33億?!庇嵊栏Uf,“今年我們預測用戶數將達到3.3億?3.5億,而明年則是4.5億左右?!?br />
移動互聯網“蛋糕”正在急劇變大,在這樣的環境下,各方勢力無疑都將目光投注到了對新增蛋糕的爭奪上。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完善鏈條、優化產品、搶占市場份額,成為了這幾年的基調。這賦予了相對于運營商、硬件商和互聯網公司而言要弱小得多的手機瀏覽器廠商一個絕佳的機會。

可是,在機會背后,真正可能將其連根拔起的危機從未消失。

在手機智能化的浪潮中,未來手機的操作系統必然會由三四家公司分食,而移動互聯網也會越來越向互聯網標準靠攏——這將使得手機的標準化遲早有一天會到來。與此同時,作為從手機進入互聯網的最重要入口,手機瀏覽器這塊蛋糕也一定將會有更多重量級勢力垂涎。

攜操作系統或手機通路的影響力,在此之后,一個適用更多用戶、占有更廣泛國際市場的“超級瀏覽器”或許將會出現,可能就是Safari或Chrome。

所以在這危機來臨之前,當憑借已經有的技術積淀和用戶基礎,為手機瀏覽器迎來眾多合作者時,它本身也必須去接過伸來的橄欖枝—— 一個技術或產品可以被推翻,但是一個長期合作的價值網絡,其“顛覆成本”就會高出很多。與主流應用和勢力的合作、參股,是手機瀏覽器保證生存的“安全帶”。

安全帶正在形成。而一旦某一天市場達到飽和,產業鏈上下游的激烈競爭展開,現在手機瀏覽器的生存概率,將決定于這個安全帶的寬廣度。

用戶價值決定生命力
合作大于一切,在3G門戶身上表現得尤為明顯。

3G門戶有著自己完整的縱向鏈條布局,內容端是中國目前最大的手機門戶站點,手機端則有著GGLive、GGBook等多種手機客戶端。但是,它的模式并不是簡單地利用客戶端黏住用戶,并將流量吸引到自己網站上。
事實上,即便自己也有手機瀏覽器,但3G門戶的內容端與UC瀏覽器仍然是長期的合作伙伴。在客戶端,3G門戶又和許多站點進行合作。比如GO瀏覽器1.5版,就有著直達各種網站的分類導航,更有著人人網、優酷等來自SNS和視頻領域的合作者。

3G門戶網站借助合作,獲得了流量和用戶,并經由用戶數量的激增和用戶黏度的強化,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競爭力??梢哉f,其內容端的基本模式與新浪、搜狐等是相同的。

而手機瀏覽器端在吸引了眾多的內容合作者之后,3G門戶力圖用更酷炫的UI和更多滿足用戶的功能抓住用戶。除了可以直接瀏覽互聯網站的Flash視頻這一核心技術外,GO 1.5還在觸摸屏手機上擁有流暢的操作體驗,更接近PC互聯網的瀏覽方式,能直接查看本地天氣,甚至可以在瀏覽器里玩預裝的小游戲。

“不久之后,我們還將開放瀏覽器的API接口,讓開發者們基于GO,為用戶開發出更多的應用。”張向東說。這表明GO瀏覽器將無可避免地擁有自己的“應用程序商店”,滿足用戶越來越多的基于移動互聯網的需求,并變成一個加載在手機OS上的平臺。說它想成為更貼近互聯網的“手機操作系統之上的操作系統”,或許都并不為過。

與激情四溢的GO相比,目前手機瀏覽器里占有率一家獨大的UC瀏覽器則更為沉穩。早在創立之初,UC就定下了“不做內容,只做通路”的戰略方向,并在提供“更快、更省、更穩定”產品的基調下,發展出了其獨特的核心競爭力。

UC瀏覽器的工作原理,是在服務器端將海量的互聯網內容,處理成自身格式的、適合手機瀏覽的內容。當用戶用UC瀏覽器訪問互聯網時,實際上訪問的是UC服務器上已經經過處理的內容。

聽起來似乎是個“笨”辦法。僅2010年3月,UC服務器上的頁面處理就超過了380億次,對服務器和帶寬的要求非常驚人。這種耗費不像PC瀏覽器那樣是直接轉嫁給網站的,而是UC自己必須承擔的。

但對用戶來說,其流量的耗費卻更少,頁面響應也要快許多。一開始,這樣的工作只是為了讓移動互聯網的用戶能夠訪問到PC互聯網的內容,并以此在3G時代未到之前,就樹立了UC瀏覽器的行業地位。但是,隨著用戶的增多和處理頁面的增大,手機上網漸漸形成了獨特的“UC模式”。當服務器將海量的內容,包括視頻內容都源源不斷地轉化成UC的標準內容時,UC可以說成為了中國移動互聯網的“瀏覽標準”制定者。

這成為它難以被威脅的競爭力。UC雖然不做自己的內容,但它無形中廣泛擁有以自己標準所制定的內容——它直接關系到瀏覽器未來的研發方向與界面呈現……

雖然看起來各種手機瀏覽器演進的重點并不相同,但歸根到底,它們卻都有著相同的出發點,這就是“滿足用戶需求”。

“我們更懂用手機上網的這些用戶的需求,在呈現和體驗上不斷積累提升,力求讓用戶有著更好的體驗?!睆埾驏|說。俞永福也在采訪中表述著這樣的意思,他說:“我們通過對中國本土用戶的需求分析與后臺工作,提供的是一種用手機接觸互聯網的服務,而遠遠不止一個瀏覽器這么簡單?!?br />
殊途同歸。在他們對“用戶需求”一詞的反復強調中,這個詞好像變成了一句能讓它們持續保持價值的咒語,也是讓它們能夠獲得生存的最關鍵要素。為什么?

用戶需求難以被滿足。越滿足用戶需求就越能贏得用戶,贏得越多用戶就能吸引越多合作者,合作者的加入能更好地拓展用戶,用持續的滿足用戶需求的功能來黏住用戶,高黏性用戶越多就能掌控越多話語權,最終贏得市場。這就是手機瀏覽器的生存邏輯。

延伸閱讀

推薦閱讀

共有12位社區會員對該文章有貢獻:

  • 劉湘明 《商業價值》雜志出版人、ITValue發起理事
  • 朱明生 萬達酒店管理公司信息部總經理
  • 何雪峰 祈福集團電腦部經理
  • 謝傳杰
  • 寧中梁 英派斯CIO
  • 陳罡
  • 張京生
  • 孫建光
  • 劉曉軍
  • 吳以四
  • 黃可
  • 秦麗

該知識文章由以下社區討論提煉而成:

ITValue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