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Value社區

后金融危機時代,中國企業的轉型思路

作者:ITValue / 日期:2011-05-16

“不確定性”正在成為當下宏觀環境的一則新標簽。后金融危機時代,經濟增長速度放緩、人民幣升值、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各種要素成本上升、新技術日新月異,而與此同時,地球環境變化、自然災害頻發,經濟增長模式對環境保護和能源消耗也提出更多要求。國家十二五規劃的出臺,更明確了中國產業結構調整、經濟增長模式轉變的大方向。諸多復雜因素交織在一起,使中國企業面臨著更加復雜多變的商業環境,也驅動著中國企業對轉型進行探索和對企業創新的重新審視。

誰要轉型?為何轉型?如何轉型?

在2011中國企業領袖高峰論壇上,著名經濟學家許小年、萬通投資董事長馮侖、中坤投資集團董事長黃怒波、奇虎360董事長周鴻祎、金蝶國際軟件集團董事局主席徐少春等國內經濟領域活躍的經濟學家和企業家,紛紛表達企業轉型和創新之必要性。

許小年:在中國經濟中劉易斯拐點已經到來,勞動力成本在高于經濟增長的速度增加,經濟結構嚴重扭曲,投資占GDP比重達到歷史新高,像過去兩三年那樣靠寬松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來拉動經濟增長已經不可能了。傳統經濟增長模式下,經濟增長潛力越來越小,迫使企業不得不轉型。

馮侖:在做重要戰略轉型的一剎那,要著眼于對未來的判斷、對產品的研究,而不是簡單的聽分析師告訴我們的觀點。在轉型時,怎么看到別人看不見的未來,算別人算不清的帳,做別人不做的事情,這件事很重要。

黃怒波:轉型對民營企業是一個至關重要的課題,轉型標志著一個新的經濟時代的到來,對民企來說,野蠻生長的時代要結束了,新的經濟時代到了。

徐少春:轉型不是一家企業獨立面對,而是產業的主流趨勢。轉型不僅是一個簡單的轉型,而是一個商業模式的重新設計,支撐企業的管理轉型不是單一的,而是全方位的。

周鴻祎:企業老總從“首席執行官”變成“首席體驗官”,企業才能形成創新的文化。創新要有250精神,不怕失敗、不怕嘲笑,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怕失敗。只有持續不斷地微創新才能把小事兒變大事兒,顛覆式創新其實就是靠持續的微創新最后改變世界。

馮國華:中國中小企業大部分壽命只有2-3年,平均壽命只有6.57年,如果企業不能洞察宏觀變化、政策變化、企業經營的微觀因素變化等,很難讓企業持續保持增長、基業常青。

延伸閱讀

推薦閱讀

共有4位社區會員對該文章有貢獻:

  • 劉湘明 《商業價值》雜志出版人、ITValue發起理事
  • 陳東鋒 恒大地產副總裁
  • 何雪峰 祈福集團電腦部經理
  • 杜建成 江蘇道吉面料有限公司IT總監

該知識文章由以下社區討論提煉而成:

ITValue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