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Value社區

許小年:中國經濟與企業轉型

作者:ITValue / 日期:2011-05-16

不論是整個國家經濟的轉型還是企業轉型,核心都是資源使用數量的增加。過去我國經濟增長、企業擴張都是依靠資源使用數量的增加,而轉型意味著資源使用效益的提高,從擴大規模轉為提升效率,從增加投入轉向提高效率。對國家經濟是如此,對企業也是這樣。

那么,為什么要轉型?

第一,轉型的緊迫性,就是成本不斷地上升。國家層面資源成本不斷上升,資源和生產要素日益稀缺,企業面臨著成本不斷地上升,石油、鐵礦石等這些稀缺資源的國際市場價格越來越高,國內所面臨最緊迫的問題就是劉易斯拐點。劉易斯拐點在中國經濟當中已經到來,勞動力成本不可避免的不斷地升高,而且是以高于經濟增長的速度在增加。今年年初,我到東南沿海跑了一圈,每到一個企業我都會問企業的勞動力成本增長了多少。去年一年東南沿海企業勞動力成本大概增長了20—30%,今年恐怕還要再增加起碼百分十幾到百分之二十幾,這樣的增長速度即使扣除通貨膨脹率之后也都會比GDP的實際增長更快,它意味著企業利潤率的擠壓。這是我們能夠看到的經濟需要轉型的第一個原因,轉型的緊迫性,成本不斷地上升,再像過去那樣依靠增加資源的投入,依靠增加生產要素的投入來推動企業的擴張、推動經濟的增長,越來越困難。

第二,經濟結構已經嚴重扭曲,投資占GDP的比重已經到歷史新高,去年達到45%,這不僅是我們國家歷史上投資率的最高峰,而且世界各國也沒有出現過這么高的投資率。把每年GDP的45%用于投資,靠投資渠道的增長模式會逐漸耗盡它的潛力。投資率不能再提高了,再提高會對消費產生擠壓,投資效率會進一步下降。經濟結構的扭曲和轉型互為因果,因為我們不能轉型,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繼續下去,經濟增長潛力越來越小,迫使我們不得不轉型。

第三,環境已經無法承擔。依靠大量消耗資源來推動經濟增長和維持企業擴張的模式已經受到了環境的制約。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環境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對環境質量越來越敏感,這對傳統的大量使用資源的增長模式構成了強有力的制約——我們不能再像過去那樣忽視環境、依靠資源投入,而這個資源投入又產生大量的污染,來維持經濟的增長。

第四,宏觀經濟政策已無多大空間。過去兩三年那樣靠寬松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來拉動經濟增長已經不可能了,必須要依靠企業的轉型和創新。通貨膨脹已經不敢再印鈔票了,再印鈔票通脹的局面會更嚴重。今年全年政府政策的重點是控制住通貨膨脹,而控制通貨膨脹只有一個辦法就是不斷地緊縮銀根。關于通貨膨脹弗里德曼有一句名言,通貨膨脹歸根到底是貨幣現象,換句話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鈔票發多了,鈔票的發行、投放快于財富的創造,高于GDP的增長,造成通貨膨脹。我們不能像過去兩、三年那樣靠超發貨幣、超大量的銀行貸款拉動經濟增長,隨著銀根的緊縮,經濟增長速度不可避免的要下降,需求不可避免的也應該受到抑制,企業的市場環境會逐漸嚴峻,企業必須轉型。財政政策也受到制約,主要的制約就是債務,政府債務已經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政策空間越來越小,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從今后都不可能像過去兩、三年間這樣的松快。增長的動力來自于哪里?增長的動力來自于效率的提高,而不是資源使用的增加。為了提高效率我認為只有一個辦法,這個辦法就是創新,沒有創新就沒有效率的提高。

創新的內涵比我們理解的要更加的寬泛,不僅包括新技術的采用和新產品的開發,還包括新的商業模式、新的組織和管理方式、新的激勵機制。互聯網的出現極大的改變了傳統行業、傳統的商業模式,新的商業模式不斷涌現。上世紀晚期,沃爾瑪、家樂福這類大型零售商的出現徹底改變了零售業的商業模式,家庭經營的小零售商店紛紛消失,讓位于購物中心、Shoppingmall這些新型的商業模式,新型商業模式提高了商業效率,降低了成本,為客戶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所以創新不光是產品。當然產品創新也有可能帶來商業模式的創新,比如iPhone看上去只是一個產品創新,但它背后有著很多商業模式創新的潛力,許多軟件、歌曲通過iPhone終端下載,許多出版社、書店因為iPhone的出現而感到危機,這就是模式的創新,這就是新產品帶來的商業模式的創新。

組織管理方式的創新。歷史上泰勒制和流水生產線就是一種新的組織管理方式的創新,極大的提高了汽車生產的效率,使得汽車的成本大大降低,汽車從奢侈品變成了大眾消費品走入千家萬戶,生產組織方式帶來效率的提高,對人們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都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

激勵機制的創新。中國進行的農業改革就是激勵機制方面的創新。過去人民公社吃大鍋飯,勞動生產率低下,沒有生產積極性。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農業改革包產到戶,農民為自己種地,勞動生產率極大提高,在短時間里解決了國家糧食供應以及食品供應的問題,這就是激勵機制的創新帶來的效率的提高。

什么叫創新?凡是能夠提高資源使用效率的變革都是創新。為了建成創新經濟,有兩個要素要緊緊抓住,第一個是制度,第二個是思維。制度主要指政府在創新經濟建設中的職責,思維指的是企業進行創新時要改變傳統思維方式。政府的職責是建立創新制度,建立創新的制度具體而言有幾個建議:

一是要推進民營化放松管制,國有企業沒有創新的壓力和動力,因為不必面對市場經濟,不必承擔創新的風險,而且國有企業也無法享受創新所獲得的收益,既沒有壓力也沒有動力,既沒有競爭也沒有激勵,因此我不認為國有企業可以成為創新的主體,創新應該主要由民營企業來完成。因為他必須面對市場競爭,沒有市場競爭就沒有創新的壓力。而且在市場競爭中進行創新,可以給企業所有者帶來巨大的收益,因此他也有創新的激勵,創新不是靠號召能夠產生的,創新要有制度保障。這個制度保障就是競爭的制度,不創新就要被競爭淘汰,制度保障就是激勵的制度,創新就有可能獲得巨大的回報,缺乏創新制度的保障,國有企業的創新能力比民營企業更低下,因此創新的希望在民營經濟,因此為了建設一個創新的經濟,政府應該繼續推進民營化,放松管制,開放更多的領域讓民間資本進入,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國進民退,我認為現在這個趨勢和改革開放30年以來的方向是相反的,不利于創新,不利于經濟轉型。

二是政府在建立創新制度方面要保護知識產權,因為沒有知識產權的保護,創新的收益就無法得到保障。我曾經在我的課堂上做過一個調研,我問我的學員“中國的企業在研發投入上低于國外的企業,為什么?”一個民營老總說投資很多資金進行創新,新產品出來了推向市場,明天市場上滿街水貨,價格只是我的一半甚至1/3,我怎么辦?如果我不降價我的產品就賣不出去。這說明沒有產權保護就沒有創新,因為沒有產權保護,創新者就不能夠得到足夠的收益,沒有足夠的收益就失去了創新的激勵。所以,我們呼吁政府一定要強化對知識產權的保護,而對知識產權的保護離不開對一般產權的保護,尊重民間的產權、尊重民間的權利,建立一個獨立的有效的司法體系,這是我們創新經濟的制度基礎,不僅涉及社會公平,而且也涉及經濟效益。政府應該繼續推動改革,擴大市場配置資源的范圍,特別是要建立要素市場和資源市場,取消對要素價格和資源價格的管制,讓市場發揮基礎性的資源配置作用。政府應該建立透明和廉潔的監管體系,這是我們所必須的建立創新經濟的制度環境,這是政府的職責。

第三,民間應該做什么呢?我感覺我國企業創新能力總體偏弱,創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和剛才講的制度有非常大的關系,同時企業創新思維、創新觀念薄弱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企業是干什么的?企業就是賺錢的,請不要告訴我企業的社會責任是就業,是控制通脹。控制通脹和保證充分就業都是政府的責任,不是企業的責任。企業最大的社會責任是什么?是為股東賺錢、為股民賺錢。賺錢用經濟學的術語講就是利潤最大化。利潤是什么?利潤=價格-成本,我們的企業只善于控制成本,但是不知道怎樣去提高價格。

在控制通脹的環境中,如果能夠在市場競爭中不是靠降低價格而是提高價格來獲取市場份額,說明有一定的市場定向能力。企業過去過分依賴成本控制,通過成本降低來削減價格在市場上競爭,這樣的競爭方式說明企業向市場提供同質化的產品、同質化的服務,當產品和服務同質化的時候只有一個價格競爭手段,除了價格競爭手段以外你沒有其他的辦法來獲取銷售額的上升。現在轉型就需要改變思路,要有創新的思維,不是拼價格、降價競爭,而是提高價格進行競爭。在成本不斷上升的情況下試圖提高價格來賺取更多的利潤,提高價格就需要企業具有一定的市場定價能力,很多企業沒有定價能力,一提價市場份額立刻丟掉。提價要求市場定價能力,市場定價能力來自于差異化的產品和服務。差異化競爭是下一階段企業在市場上勝出的關鍵,不要說競爭對手能干什么我也能干什么,這是錯誤的問題和錯誤的回答;而要說競爭對手不能干什么而我能干什么。這是差異化的競爭。也只有提供差異化的產品和服務才能具有一定的市場定價能力,起碼把部分成本的上升傳導到終端用戶那里,才能依靠新產品和服務來提高企業毛利率。怎么樣做到差異化?必須進行創新。

所以,下一階段的市場競爭應該是從成本方轉向價格方,從同質化轉向差異化,而差異化就要創新。同質化的成本競爭是沒有贏家的游戲,到最后是幾敗俱傷,利潤率降到零誰也干不下去為止。

第四點,企業創新的保障,就要求企業投資從生產能力的擴大轉向研發,研發投資確實太少了,我們都不關注研發,更關注的是廠房蓋多大、生產能力有多少、能夠接多少訂單。要進行創新,投資的方向要從生產能力轉向研發。企業創新保障要鼓勵創新的企業文化,鼓勵員工專業人員異想天開、做市場未見之產品、想他人未想之事。企業的創新保障還要求改變目前大多數中國企業層級式的結構,使它變得更為扁平、獲得平等的人際關系、創造自由開放的氛圍,在等級制下員工是執行命令的機器,而不是創新的自由體。要想創新必須讓專業人員感到他在這個公司的工作不僅僅是執行上面的命令,而是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來思考問題,幫助公司進行創新。因此,自由開放的氛圍、平等的人際關系極為重要。

惠普這家計算機公司多年以來秉持這種理念,進入惠普的每一個員工都是惠普的平等份子,每個人都可以對公司的產品、對公司的管理、對公司的營銷提出自己的意見。在惠普的辦公室里,總裁辦公室和一般管理人員的辦公室幾乎都是一樣的。創新型的企業,內部要有一個自由開放和平等的氛圍,這樣才能夠使每個人感覺到是公司一個不可缺少的人,在這里不是打份工執行上面的命令,而是像公司的所有者、高管一樣思考工作的問題,發揮自己的主觀積極性。

最后,創新不是一勞永逸的一件工作,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可以毫不夸張的講,企業的存在就是為了創新,如果沒有創新,企業的生命也就終止了。在轉型的過程中,政府要思考創新的制度問題,企業要思考創新的具體措施,一起迎接創新時代的到來。

(以上來自2011中國企業領袖高峰論壇暨金蝶明珠會理事會演講整理,未經本人確認)

延伸閱讀

推薦閱讀

共有8位社區會員對該文章有貢獻:

  • 劉湘明 《商業價值》雜志出版人、ITValue發起理事
  • 陳東鋒 恒大地產副總裁
  • 杜建成 江蘇道吉面料有限公司IT總監
  • 陳其偉 獨立CIO、ITValue發起理事
  • 周華勝
  • 張京生
  • 吳以四
  • 劉梅

該知識文章由以下社區討論提煉而成:

ITValue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