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歐陽超信|文 ITValue周應|編輯 / 日期:2010-10-25
ITValue點評:
證券行業的特性使證券公司對于IT系統所支持的精確管理提出了極高的要求,本文提出的軍事化管理思路無疑是保證信息安全和精確度的一個有效方式。而職責明確、實施標準化管理、與業務充分結合等IT管理的基本原則,對于任何行業的企業都適用。
多年前我曾經有一位朋友被邀請登上美國海軍航空母艦小鷹號參觀。小鷹號是一艘可以承載超過5000名軍人、80架以上的戰斗機以及總排量為61351噸位的超級航空母艦。在登陸演習時,一架F-18大黃蜂戰斗機錯過了飛行甲板的分離器(即停止著陸過程中飛機的電纜),而需要第二次重試才能安全降落在艦上。
飛機著陸后,飛行員立刻被帶進了一個簡報室作事件回顧──簡報的目的是了解為何第一次著陸失敗,什么原因導致的故障(風速,能見度,飛機儀器,飛行員狀態,母艦導航系統等),以及檢討如何避免今后事件重演。另外,艦上的每個船員對他們的崗位,職責與分工都非常清楚及了解。此外,每個軍官,尤其是艦長更加充分了解艦上的戰斗能力、武器裝備、船員功能以及當前狀態等等。
曾有人形容,IT部門的監督與軍隊管理一樣,必須對精確度有強制性要求,以確保部門執行命令時的準確性,所以標準化是提高生產力及降低故障率的唯一辦法。軍隊與IT部門的唯一不同是,軍事系統的錯誤可能意味著生命損失,但銀行的IT部門發生差錯則可能導致金融和聲譽極大的損失。
通常情況下,金融應用系統的建立是由程序員編制,業務分析員闡釋,項目經理管理,質量保證測試人員測試,最后由業務部門簽收,當然項目應由業務部門所認可、發起及贊助。而且,由于業務需求的變化引致而不斷增加的系統功能,通過企業并購所需的系統整合與集成,供應商的新版本產生所需的持續性系統升級,以及支持企業生命線的24小時維護等情況的存在,使整個IT價值鏈變得非常復雜。特別是在資本市場, 上述所有這些商業活動是以倍數速度增長,這都意味著對資訊科技部門及員工所產生的壓力日增,而在實際上拉大了業務與IT的差距。
在今天的證券行業里,企業對IT的要求及依賴性,對技術所帶來的貢獻是毫無疑問的。然而,還有不少企業沒有充分利用自身IT能力。對IT價值的誤解,對IT責任的錯配,甚至錯誤的管理資訊科技人才等,都是導致業務和IT的錯位而產生低效率IT部門的原因。
國內證券業的IT發展問題除了充滿中國特色,同時也擁有國外普遍現象。雖然它的背后有種種原因,包括國內發展情況、企業文化、歷史因素等。然而,這些問題的存在企業必需要面對,理解及解決。我認為核心問題在于以下幾點:
一、投放IT經費不足。根據中國證券協會2008年度報告,IT投入平均占營業收入的7%,IT人員平均占總員工的9%,與國際性證券機構相比下是尚有距離(IT投入:10-20%,IT人員:15-25%)。另外,中國證監會發出的證券期貨經營機構治理工作指引(試行)中提議兩點:IT投入預算占年度平均營業收入的3%及IT人員總數占公司員工總人數的6%,本人認為這建議有點過低。原因是國內資本市場現在是在急速發展過程中,證券機構也相應在這萌芽階段拓展,而IT計劃應當在擴張時期,投放資源也得合理地提升。IT投放的先天性不足又怎能協助企業強大。
二、缺乏綜合IT藍圖。由于不少企業在業務拓展時并沒充分考慮IT方案,在對IT服務需求上往往是突發性而缺乏周長計劃。一個良好IT藍圖是建于明確業務需求,對公司發展上的準確判斷,以便設計對企業可延展的長遠計劃,而非盲目跟風或散漫而無計劃。否則構成一個頭痛醫頭的被動式組織,IT也難有效地輔助企業發展。
三、忽略IT資源管理。現今業務需求的復雜性已遠遠超越上世紀,而企業對IT管理則停滯不前。高層及業務部門是否真正理解公司IT資源(人才、系統、流程)可用性與適用性而取得效果最大化,及業務部門是否欠缺參與或過分依賴IT在項目投資與建設上的決定,這都可能引致IT資源錯配,甚至最終IT交付不理想。因此,IT在資源管理上除了從體制及規劃需優化之余,業務在IT架構設計上也理應積極及共同參與。
四、問責制清晰度不夠。因為不明確的IT決策與責任權而導致業務與IT之間的脫鉤,是很普遍現象。過去幾年已有不少證券機構重組決策機制,成立不同層次的委員會及治理小組,目的是在IT管理上包括利益相關者,增加決策透明度,甚至在某些策略性IT投入上要求業務部門參與及決定。但根據我的理解,有部分機構雖然表面上擁有了新結構,但實際上都是采用松散的老制度。大部分國際級證券機構在決策問責制度上相對清晰及分工鮮明,這有利于業務急速發展上部門的互相配合及取得比較好的效率與平衡點。
五、IT服務定位過低。IT在企業內定位過低而沒充分將信息科技潛力發揮。不少證券業IT都以服務維護為主,并沒有花更多時間為企業創造更多價值,而在員工培訓上國內證券商與國際同行相比差距甚大。摩根士丹利在校園招聘錄取的畢業生入職后進行4個月的地獄式訓練,平均每位耗費12萬元,社招新員工年度培訓人均預算則3萬元。目的是嚴格規定IT員工在硬(技術與管理)及軟(業務、溝通、團隊合作等)技能上保持一個最高水平。
六、對軟件商過份依賴。在一般情況下,只有非關鍵及非戰略性應用系統是外包給供應商的,但在中國的證券業,大部分前中后臺應用軟件都是購買或外包給供應商。使情況更糟糕的是,證券行業的軟件是由數家供應商壟斷。就拿基金估值系統為例,超過八成券商及基金管理公司由兩家軟件商提供。極端的想像一下,假設有一天資產凈值(NAV)被發現系統計算錯誤,整個證券業將受到嚴重影響。
七、缺乏創新及差異化。外包無疑是資訊科技策略之一。但是,如果企業IT大部分功能都外包,那IT真正的戰略價值何在? 此外,商品化應用系統雖然是一個趨勢。但對于具有戰略地位的交易系統會影響到券商盈利是否應該考慮自主研發。相反地,國際性證券業所極力鼓勵IT創新,透過機構本身研發或收購軟件商來強化業務服務。摩根士丹利(Passport)、高盛(REDIPlus)、瑞士信貸(Cross Finder)及道富證券(GlobalLink)等都是采用科技提升對客戶的個性化服務,推出新產品,在市場上取得更高的交易流量。
對中國的資本市場將繼續開放肯定吸引更多全球性金融機構來華投資,帶來的是強大老練的金融與IT專業人士,及現代化治理模式。像瑞士信貸、高盛等已先后落地中國成立合資公司,這些機構都是在養兵處休階段,但毫無疑問,他們將成為威脅本地券商的重要競爭對手。此時正是國內發展IT的大好時機,中國證券行業應借機優化IT治理,招攬與培養人才,及發展IT業務。
隨著市場不斷變化,經紀傭金降低,新投資產品推出,市場整合與企業國際化等都涉及到技術和IT人才。要贏得戰爭,軍隊必須戰略清晰,裝備精良,訓練有素,及紀律嚴明。證券機構如何在未來十年再創佳績不單只是依靠企業關系,同樣重要的是擁有優秀治理架構及頂尖人才,那才可以做大做強。證券企業需要重新考慮IT的真正價值,如何利用資訊科技,差異化服務以區別于競爭對手,從而帶來新的收入流,增加利潤及對公司與股東的長期利益。
(歐陽超信為前任摩根士丹利(上海)執行董事,負責投行的中國區技術中心業務。本文特供ITValue電子周刊發布。)
ITValue會員精彩觀點:
不錯,這些問題不僅存在于證券業,同樣適用于其他行業。
──法國興業銀行(中國)有限公司首席技術官 孫建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