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克希沃·S·斯瓦米納詹|文 ITValue秦麗|編輯 / 日期:2011-05-09
ITValue點評:
在作者看來,操作系統、網絡、移動設備是構成IT模式的三大基礎“板塊”,而且這三大板塊處在不斷的漂移和碰撞之中。依此來看,IT行業似乎將發生一場可預測的“地震”。這場“地震”,許多表象已經初露端倪,并越來越被IT從業者所重視。
如果您咨詢IT業的權威人士,五年后IT行業將會發展到什么水平以及將面臨著怎樣的機遇,他們多半會援引聲名遠揚的摩爾定律,并告訴您:2015年,不同類型的計算機數量將更多,而屆時計算機將變得更小巧、更便宜且運算更快捷。但在我看來,以板塊構造理論——即大陸以極其緩慢并長達數百萬年的漂移來重構地殼板塊的過程——為鑒來理解IT業的走向會更有幫助。
如今的IT模式建立在操作系統、網絡和移動設備這三大“板塊”之上。這些“大陸板塊”在過去幾年里一直處在不斷漂移且各自為戰的狀態,但是現在,它們似乎正走向碰撞過程。
而決定IT行業未來的,正是這種碰撞。
操作系統的漂移
早在20世紀90年代,各種計算機及其操作系統就被設計成平臺模式,為軟件開發商提供統一的服務標準、也為用戶提供標準的應用接口。這些設計理念在當時是合理的,但現在看來似乎有些過時。
首先,計算機的操作系統是為了讓電腦用戶從中央處理器的集中控制模式中解脫出來,使用戶可以自由使用自己的電腦,滿足個人需求。當時,在有關計算機的廣告中,最常用到的兩個詞匯就是“自由”和“選擇”。
其次,由于當時計算機的運算能力、內存和存儲容量都很小,因此,作為計算中樞的操作系統就必須很小,以便為其他應用程序的正常運行騰出空間。然而,隨著應用程序的不斷增加,基礎設計卻無法為功能擴展提供足夠的空間——這種問題十年后還可能會出現在移動設備制造商身上。
再次,因為當時公司局域網十分少見,互聯網應用也就更加稀少,所以計算機必須自給自足:既需要文件保存系統,也需要配置光驅、接口以及驅動器來連接附屬設備。
最后,當時的計算機大而笨重,基本上不可能四處挪動,而具諷刺的意味是,其龐大的體積和重量卻保證了其安全性。
隨后電腦技術發展突飛猛進:先是出現了公司局域網,繼而是因特網,于是個人被賦予了對電腦的無限控制權。而這一點又被肆無忌憚的黑客濫用,使得個人電腦可能隨時成為他人的“私人”計算機。
隨之而來的是名目繁多的補救措施:阻止入侵者的防火墻;為防火墻解決后顧之憂的DMZs;用以阻止終端計算機直接暴露于外部網絡的代理服務器;用以存儲保密或重要的公司信息、并在企業內部實現信息共享的企業內聯網(企業域文件系統)。
之后,時尚的筆記本電腦代替了笨拙的臺式機。盡管使用的是同樣的操作系統和軟件,儲存同樣的文件,但它比臺式機更便于攜帶。人們可以把它放在飛機座位底下,輕松帶它到世界上任何地方。但是,一部筆記本電腦(即便是由公司配備的)絕對不是一部值得信賴的機器,因為它大部分時間游離在公司的防火墻之外,很可能從互聯網上攜回大量病毒,這些病毒隨后可能從內部攻擊公司的IT系統。
然而,我們沒有采取重新設計電腦的方式來解決問題,相反,我們主要通過一些應急方案來應付它,比如許多企業用樹脂封住員工電腦的USB接口,以防止數據被盜。
網絡漂移
網絡的發展歷史同樣曲折。20世紀90年代,很多公司已經擁有了自己的局域網,但是網速相當慢。他們在標準電話線上連接一個調制解調器(費用計算在長途話費里),或者通過像T1這樣特殊的電話線來交換數據(這種情況下他們的帶寬會很有限)。
因此,在那種情況下人們會盡可能減少使用網絡,將數據保留在電腦上,只在需要外部數據時才上網瀏覽網頁或者收發郵件。把數據交換盡可能多地放在局域網上進行也成為企業局域網網絡拓撲結構設計的原則,這樣可以避免對第三方(電信公司)產生依賴,也省下了長途寬帶費。
后來,企業越來越離不開互聯網;而互聯網也在時時提醒人們,你與它連接范圍越廣泛,遇到麻煩時你就越脆弱。因此,如今的企業都躲在層層防火墻砌成的數據堡壘、安全登錄驗證軟件以及災難修復系統之后。
與此同時,網絡技術、特別是互聯網發展相當迅速。首先,越來越多的網絡用戶通過無線網絡(Wi-Fi)或者移動手機網絡、而非電纜線來與互聯網或企業內聯網聯結,這就意味著使用者可以繞開CIO的控制,直接連接到互聯網,進而也能連接到企業內部網。
其次,互聯網也不再只是一個信息交流的媒介,它本身已經發展成為一個信息處理平臺。網絡和現代瀏覽器內置的緩存技術使你在臨時離線或者接入服務器暫時關閉的情況下,依然可以使用互聯網。
不過,在互聯網的普遍性、可用性及可靠性都有了巨大改善的同時,因互聯網而生的威脅也越來越復雜。很多時候,即便是擁有最先進技術的IT部門也很難解決它們。
另一方面,隨著網絡技術和互聯網的發展,我們先前對網絡的一些認識,如“一上網就需要掛在防火墻上”,“互聯網是不可靠的交流媒介”,以及“企業應該擁有自己獨特的網絡保護手段”等等,正在迅速地變得過時。
移動電話漂移
許多地方依然將移動電話稱作“電話”,因為它最初就是一種語音通信設備。早期的移動電話由于只有少量的用戶和更少的信號塔,所以對它進行優化的重點主要在擴展信號接受能力及延長電池壽命上。2000年以后,隨著用戶基數和信號塔數量的增加,手機慢慢發展成為一種數據通信設備。
一開始,制造商都把手機設計成為電子消費品裝置:每部手機里都置有制造商設定的獨特鈴聲。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使用自己的手機來接入企業局域網絡,企業不得不在考慮支持多種設備接入能力的同時關注信息的安全。IT部門過去(現在仍有很多)總是把移動設備視為不同于電腦的、但又可以進入企業內聯網的怪物。
事實上,現在的移動設備已經不是一種特殊的電子消費品。它們建立在成熟的開發平臺上,這就意味著用戶不再只有制造商植入的一些鈴音,他們可以安裝很多第三方軟件。此外,移動設備可以越過電信公司的網絡,直接通過Wi-Fi與企業局域網實現安全快速的連接。而基于標準,且發展成熟的瀏覽器使移動設備用戶可以瀏覽任何網站,網站也并不需要專為移動設備訪問做任何調整。
這些變化所帶來的結果是,我們不能再把移動設備當作是單純的“電話”。它們就是電腦——建立在某個平臺之上,能夠安裝軟件,裝有網頁瀏覽器——只是與常規意義上的電腦形狀不同而已。2011年,智能手機的銷量有望超過電腦的銷量。對于企業IT部門來說,手機不再是孤立的討厭鬼,而將成為IT生態環境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當板塊發生碰撞
為什么我們要將IT發展與板塊構造及大陸漂移進行類比呢?首先是為了強調以下觀點:盡管技術發展依然迅猛,但摩爾定律、存儲成本下降等支持快速發展的因素對未來IT業的影響將日漸削弱;而人們對于操作系統、互聯網及移動設備的觀念轉變對未來IT業的影響將越來越大。其次我們認為,大陸的漂移也許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但一旦發生碰撞,就絕對不會是一次簡單的會合——正如很多技術專家預言的那樣——而是一次大規模的、根本性的重構。
那么,2015年的IT業將可能發展成什么樣子呢?
現在典型的企業IT系統——數據中心和員工電腦——都被強大的防火墻所包圍,而所有的電腦基本上都被企業擁有和掌控。每臺電腦裝有各種版本的企業軟件,同時很可能還有一些私人下載的軟件(它們給IT部門制造了不少麻煩)。而幾乎所有的企業軟件——從郵件處理軟件到ERP——都由企業數據中心來運行,并且所有從員工電腦進出的信息都會經過防火墻的過濾。
但到2015年,防火墻將會大量縮減,而只負責保護公司最重要的數據和特有的應用程序。員工可以攜帶他們自己的設備——電腦,上網本,平板電腦等諸如此類的終端設備來上班。所有的軟件和信息都將活躍在服務器中——時而在防火墻的保護之內,時而游離于防火墻之外——但它們受到公司的集中管理。與企業相關的信息可以暫時儲存在任——用戶的設備中,但絕不可能長期保存。相關服務,包括硬件、軟件和業務流程都將由第三方來提供。
企業如何來支持不同的終端設備呢?大多數應用程序和內容都可以通過標準瀏覽器(如使用HTML5的瀏覽器)來獲取,因此避免了因設備的不同而影響使用。那么,那些需要專用軟件或其它信息處理功能的員工怎樣辦呢?他們可以使用“虛擬桌面”技術,連接到安裝了各種軟件的專門的電腦上(通常是數據中心的虛擬機器),從而調用所需軟件。
盡管看起來有些復雜,但這種方案的優點顯然要大于IT技術外包給CIO帶來的不安。
首先,實現商業流程和應用程序外包以后,企業就可以不受內部固定的操作能力的限制,而可以根據業務需要縮小或擴大其能力。其次,通過瀏覽器或虛擬桌面技術調用應用程序,可以幫助企業集中管理所有的軟件,也就免去了管理成百上千臺電腦的麻煩。
再次,員工創建的文件存儲在企業的服務器中、而非用戶的設備里。這樣一來,公司就可以及時掌控其知識產權,保證內容的安全性。最后,該方案認為個人與公司同樣依賴IT技術,在這種方案下,個人可以選擇使用自己喜歡的設備,而軟件和內容的安全性仍然處于企業的集中控制之下,從而實現雙贏的局面。
這種IT構想可以幫助IT部門有效滿足企業的商業需要,突破技術限制的難題。套用托爾斯泰的一句話:天下的IT部門今天的煩惱都是相似的,而將來每個 IT部門各有各的歡悅。
直到現在, IT部門仍然將標準化方案視為管理成本、保證IT穩定運行和安全的一種手段。新興IT模式為之提供了另一種實現目標的途徑——集中化運營。
文章來源:埃森哲《我的展望》,本文作者為埃森哲首席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