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Sai Yayavaram|文 / 日期:2011-03-21
Sai Yayavaram:新加坡國立大學管理學院戰略與政策系助理教授。他主要致力于研究探討科技創新與經濟組織的復雜性所產生的影響。本項目由Sai Yayavaram與Gautam Ahuja合作研究,發表于《管理科學季刊》(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知識對企業而言是至關重要的。許多技術的發明并非源自全新的思想或觀點,而是對現有知識進行重組。因此,擁有龐大知識庫的公司更具創新能力,因為他們為“創造”新組合做了更充足的準備。
什么是企業知識庫?它是個體知識要素的集合,各要素以一定方式彼此關聯。一個善于分辨并能有效重組各個有用要素的企業在制訂新的解決方案方面更具創造力。
以杜邦公司為例,該公司以不粘性聚合物特富龍著稱。特富龍由于其不粘性的特征,被廣泛應用于廚具制造,并擴展至紡織衣物的抗污保護。將這項專業技術運用到廚具領域之外,便是知識在工作中的重新組合。
在整合和共享各個部門的知識庫時,管理層必須考慮對任一部門進行變革時將引發的連鎖效應,也因此提高了變革的代價,所以在變革前必須對企業進行全面的分析與考量。
具諷刺意味的是,擁有高度整合知識庫的公司往往會抵觸那些探索性行動,擔心這會改變現狀。高度整合可能加劇知識要素重組的復雜度,加大創新難度。
另一個極端是,公司里各個部門的知識集群完全孤立,不存在跨部門的知識組合,這也不是理想情況。銷售部門可能了解客戶的喜好,但卻沒有與產品開發部門分享這些信息,這家公司便無法生產出客戶感興趣的產品。
如果一個組織無法成功整合內部知識,可能喪失許多機遇與收入來源。某個部門研發出的新技術可能為另一部門所用,但如果各部門不相往來,那么知識就無法轉移,新技術的運用也將受限。
為了更好地了解企業知識應該整合還是該獨立應用,我們對亞洲、北美以及歐洲的半導體公司及其獲得的專利進行了研究。
我們發現,比起完全整合或完全孤立的部門知識,擁有半整合知識庫的公司能夠產出更多有用的發明。他們遇到變革阻力的可能性很小,這對探索創新起到了鼓勵作用。相較于擁有完全整合知識庫的公司,這些公司能夠從改進后的知識與增強的創新力中獲益。更重要的是,由于管理層充分認識到部門間的相互關聯,他們不會采用傷害部門利益的變革。
擁有半整合知識庫的公司能夠更靈活地淘汰過時工藝、采用新技術。他們保持一定的彈性,能快速改變知識庫以適應市場需求,從而領先于競相模仿的對手,進入需要不同產品的新市場。
這些公司是如何實現半整合知識庫的?如果一個公司的知識庫高度模塊化,它就能通過員工的跨部門輪調提高知識的整合度,獎勵跨知識的協同和創新,改變研發設施的物理格局。企業應提供場所供不同部門的研發員工互動,分享他們在各自領域的發現。以三星公司為例,它擁有一座VIP(Value Innovation Programme,價值創新計劃)宿舍樓,這棟樓設有各種會議室,供各部門工程師、生產經理以及研發人員討論項目用。一些討論可持續1個月、甚至1年。各級上司必須書面承諾,允許下屬在VIP樓里進行討論,直到他們解決問題為止。
反之,如果一個公司的知識庫高度整合,它可通過改變組織結構和研發單位的地理分布以及運用獎勵鼓勵個人參與新技術研發項目等來提高模塊化。例如,谷歌公司為獎勵取得杰出創業成就的員工,特別設立了創始人榮譽獎,并以股票贈予的形式進行獎勵。
新加坡以基于知識和注重研究著稱。新加坡企業從由本地與外國人才組成的人才庫中獲取極大益處。在競爭越來越激烈的情況下,保持可塑性、利用和整合從國外涌進的各種知識庫,生成獨特的知識庫,是成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