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Julia Angwin|文 ITValue 韓洋|編輯 / 日期:2010-10-11
ITValue點評:
網絡時代興起的長尾理論,正在互聯網經濟中大行其道。不幸的是,網絡世界的黑色掘金者也發現了長尾理論——他們不再滿足于竊取大公司的隱私和機密,開始將更多精力轉移到個人隱私,并將這些隱私包裝成潛在需求出售給商家。
在貝蒂的電腦里,有一個小小的文件。這個文件收集了很多她的個人信息,然后被以十分之一美分的價格出售。
這個文件里只有一個簡單的代碼:4c812db292272995e5416a323e79bd37。代碼把貝蒂標識為一個住在田納西州首府納什維爾市的26歲女性,并知道她喜歡電影《公主新娘》、《初戀50次》和《對面的惡女看過來》,喜歡電視連續劇《欲望都市》,喜歡瀏覽娛樂新聞,喜歡玩問答游戲。
貝蒂處于紐約一家公司Lotame Solutions Inc.的監測之下,該公司使用一種名叫“燈塔”(beacon)的復雜軟件,來捕捉人們在網站上輸入的文字。Lotame將很多這樣的個人資料(并不顯示具體的人名)打包出售,賣給那些尋找潛在消費者的公司。
監測互聯網用戶已經成為互聯網上成長速度最快的生意之一。
《華爾街日報》研究發現,全美最大的50家網站在每個訪問者的電腦上平均安裝了64種追蹤技術,而且通常都不給任何提示。約有十多家網站安裝的追蹤技術甚至超過上百種。值得一提的是,非盈利機構維基百科沒有安裝任何一種追蹤技術。
追蹤技術正在變得越來越巧妙,越來越具有侵略性。在過去,對消費者的監測行為一般都局限在記錄用戶訪問網站情況的cookie中,但現在新的監測工具會實時掃描人們的在線操作,然后立即對其所在地、收入、購物興趣,甚至建康狀況等信息進行評估。一些工具甚至可以在用戶試圖刪除它們時悄悄地自我復制。
這些用戶的個人資料處于持續更新狀態,在各種類似股市的交易所里進行買賣,這些市場在過去18個月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
新技術正在改變網絡經濟的面貌。起初,廣告客戶主要采取購買特定網頁上廣告位置的方式,比如在汽車網站投放汽車廣告。現在,廣告客戶心甘情愿多付出一點錢,以便在互聯網上追蹤消費者的去處,獲得更有針對性的營銷信息。
調查發現,在互聯網用戶和廣告投放者之間,存在著100多家中間機構,包括追蹤公司、數據中間商和廣告投放者網絡等,他們彼此競爭,以滿足企業對消費者行為和偏好的日益增長的數據需求。
“整個行業的運作模式正在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BlueKai公司的首席執行長塔瓦科爾說,“廣告客戶希望購買的是對消費者的認識,而不是網頁廣告。”
《華爾街日報》對全美50個最受歡迎的網站進行調查,這50大網站向測試電腦植入了總計3180個追蹤文件,其中約三分之一是無害的,只是幫助人們記住喜歡去的網站的密碼,或者統計哪些文章最受歡迎。
但還有超過三分之二的部分,總計2224個文件,是由131家公司安裝的。它們中的許多都從事互聯網用戶追蹤業務,以此建立豐富的消費者資料數據庫,然后將其出售。
這一行業的從業者表示,他們對資料的使用方式是無害的,追蹤行為能讓互聯網用戶看到更好的廣告。
互聯網追蹤并不是什么新鮮事。不過,這種技術已經發展得如此強大、如此廣泛,以至于一些美國最大的網站表示,在《華爾街日報》告知之前,他們都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網站正在向訪問者的電腦下傳侵入性的文件。
本文摘編自《華爾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