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Value社區

ERP實施失敗6大原因

作者:馮太川 / 日期:2010-05-24

柳傳志曾說過一句經典的話:“不上ERP是等死,上ERP是找死”。這句話幾乎在IT業內人人皆知。ERP失敗率高,一度成為不少企業管理的大難題。現在,即使少數企業進入“后ERP時代”,在中國,仍然有一個龐大的企業群體被ERP能否成功上線深深困擾。

我根據自身實施ERP近20年的經驗結合走訪的不少企業,總結出6個最突出的失敗原因,希望準備實施或正在實施ERP的同仁能引以為戒,少走彎路。

原因一:前期規劃少
那些沒有能夠成功實施ERP系統的企業,常常是由于沒有把項目計劃做好,或沒有很好地控制好項目的范圍。

原因二:缺乏IT治理
早期很多上ERP的企業都把關注的焦點集中在業務流程的再造上,以提高制造效率和生產率,但很少有人同時關心到業務的持續性計劃、系統備份和災難恢復、法規遵從以及公司治理(例如:SOX法規符合和內部控制,等等)。

以法規遵從為例,在中國加入WTO之后,很多本地企業通過IPO以謀求全球擴張和全球化融資,但后來他們發現由于缺少統一的會計科目表,或對于物料編碼沒有統一命名,或缺乏數據的透明度和內部控制(例如SOX所要求的法規遵從)等原因,不得不花費大量時間和資源(人力、財力)重新實施自己的ERP系統。而這一點,本應是在對業務流程進行再造時候就很容易被發現的。像控制表格文檔這樣的工具就可以被用于幫助人們標識關鍵的風險控制區域,以保證良好的職責分工和系統存取權限,降低人為欺詐和其他公司治理上的問題所引起的風險。

原因三: 缺乏戰略性系統體系結構
很多情況下,ERP系統是作為企業中的一塊業務的操控中心而被引入的。由于當時缺乏一個戰略的系統體系結構,迫使企業在開始向海外拓展業務的時,不得不重新實施ERP系統。如果一個企業沒有統一的會計科目表、統一的物料編碼,當業務擴張或收購了新的業務時,ERP系統就不得不重新實施,因為當初設計的基本系統配置已經不能適應新的業務的需求。

很多準備計劃上ERP系統的同仁經常會問到我“應該實施SAP ERP的多少模塊?”或者“應該先實施SAP的哪一個模塊,等等”,我經常反問他們“你們上ERP系統的目的是什么?你們的管理層希望計劃實施的ERP系統支持哪些關鍵的業務過程?”,只有在弄清楚了這樣兩個問題之后,才能弄清楚系統所要管理的業務過程和數據是什么,需要那些系統功能,也才能弄清楚要上哪些模塊。

例如:對于一個制造企業來說,公司必須管理好自己的帳務(總帳、資產、應付帳和應收帳) ,那么FI/CO模塊是需要的。同樣的,這個企業還需要采辦物料和服務,管理倉庫里的庫存,要做生產計劃,還有銷售和分銷功能,于是,需要MM、MM_PUR、MM_WHM、SD和PP模塊。企業可以用MM來管理基本的質量功能,也可以實施QM模塊來實現一些更為精細的控制和功能。如果他們還想對常規的或突發的維護與維修以及零配件等諸多原因所造成的機器停機時間進行管理,PM(工廠維護)模塊是必須的。通常,一種稱為SIPOC(供應商、輸入、處理、輸出、客戶)的分析過程有助于弄清楚哪些關鍵的業務過程,進而確定哪些SAP模塊需要實施。

弄清楚需要實施哪些模塊之后,管理層需要作出一個決策,是否要用“大爆炸”的方法一次性把所有模塊都實施了。這種方法能保證投資的快速回報,在較短的時間里看到所要的結果,但是失敗的風險也比較高——如果一個企業如果不具有較好的ERP項目管理經驗,風險會更高。

另外一種方法就是分階段地實施所需要的模塊,分階段實施ERP的項目能降低失敗的危險,但是也會把時間拖得過長。

管理層應該記住,使風險最小化雖為明智,但也會使事情變得更困難,如果一個項目持續12個月以上,就更難保持上級管理層和責任人的興趣。

系統體系結構需要反映企業的期望,即企業是否將要擴張成一個集團,是否實現單一的一個實例、單一客戶、統一標準的會計帳目表、統一的物料編碼,等等。這樣做將會給企業省下將來重新實施系統的開銷,使得企業能夠在將來更快地把新收購的公司納入到系統中來。

原因四:缺少ERP實施戰略
在ERP系統的實施中,企業往往喜歡依賴外部顧問,他們自己沒有一個好的方法論。當項目上線,顧問撤離之后,項目文檔資料和知識轉移都不夠完善,導致維護上的問題。

企業的領導者們往往認為ERP系統的實施是一次性的買賣,沒能認識到系統生命周期管理的重要性。其實,隨著業務的進化,系統一直是要提高和變更的。對于企業的持續發展來說,重要的是要能夠騎上ERP產品開發生命周期這匹馬,一直保持系統版本的更新換代。同樣重要的是要保證系統硬件、操作系統、數據庫也定期得到更新換代(通常以5年為期)。

原因五:過度地使用定制化程序(用戶接口) 和相關報告
實施ERP的企業往往缺乏ERP功能方面的知識,而且更為普遍的問題是不愿意改變業務流程以適應“在ERP設計的時候就已經嵌入到系統里面去的企業的最佳實踐”,導致企業誤入定制化報表和用戶接口的歧途。這使得將來的更新代價非常高,而且很費時間。對于大多數業務用戶來說,這是說著容易做著難的事。

如果一個公司是第一次實施一個ERP系統,還較容易管理。但如果項目小組是在實施一個新的ERP系統以替代一個老的系統,挑戰性就大多了,因為用戶早已經享受慣了很多高度定制化的程序,如果換到新系統上就要花很多時間在培訓教育和變更管理上面。所以,要說服用戶利用標準的ERP功能,從此遠離定制化的系統。

原因六:沒能保證主數據(物料、客戶和供應商、會計帳目等)的準確程度
業務伙伴(關鍵用戶和終端用戶)必須配合工作以保證所有的主數據都是干凈的,準確程度是經過驗證的。某種程度上,ERP應用上的問題可能是源于主數據管理上的不力。

作者簡介:Tai C.Foong(馮太川),美國強生集團制藥部北亞區區域首席信息官,擁有超過20年的CIO和職業經理人背景,大部分時間在化工與制造行業,擁有生產流程改造、質量、物流、商貿、生產、電腦系統、網絡等豐富業務管理經驗,有超過15年管理實施SAP ERP項目經驗。

本文標簽: SAP IT項目管理 IT規劃 ERP

延伸閱讀

推薦閱讀

共有17位社區會員對該文章有貢獻:

  • 劉湘明 《商業價值》雜志出版人、ITValue發起理事
  • 許明  廈門建發集團信息化總監
  • 何雪峰 祈福集團電腦部經理
  • 馮太川
  • 杜建成 江蘇道吉面料有限公司IT總監
  • 李德清
  • 謝傳杰
  • 沈凱
  • 馬樂
  • 張建州
  • 周華勝
  • 李亢
  • 陸佳
  • Stephen Cheung
  • 陳罡
  • 周強
  • 繆杰

該知識文章由以下社區討論提煉而成:

ITValue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