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 艾軍 / 日期:2012-03-12
云計算是互聯網技術催生的新一代信息化生產方式,最突出的特征一是巨量的事務處理能力;二是專業化與社會化服務的產業體系。云計算是現代工業社會的產物,既是建筑于現代計算機、互聯網和通信技術之上的技術實體,又是載育專業化社會化的信息技術服務體系,是新興的信息產業鏈條。云計算的發展與成熟仍將遵循現代社會的規律,運用已經成熟與不斷進步的方法,產品標準化是其必將遵循的法則。
既然說是要遵循規律運用不斷進步的方法,以制造業為例分析。
從產品與生產的角度看,社會是分工的,市場是分層的,制造業由跨行業的產品供應鏈形成。現代社會,產品形態隨著發展不斷地從簡單過度到精細、復雜、多樣、功能性與靈活性兼備,其生產過程必然演化為專業化與社會化結合的形態,這是工業化為我們呈現的現代社會的生產格局,這種生產格局真正實現了高效率與高質量的結合,是現代社會財富積累的基石。
制造業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其原因是產品已經呈現出了精細、復雜的特性,不再是單一工序或是單一企業所能完成的。我們知道,產品化的基礎是標準化。標準化造就了產品可互換、易模仿的特性,從而加速了制造業的成長,不斷形成了門類眾多的產業大軍,形成了制造業分工與協作復雜的過程。然而,這個過程又正是通過標準化統一了業界對產品的認知與評判,運用充分的計量單位與測量工具實現了基于標準的產品設計定型、生產過程控制、組裝過程測試、交付過程檢驗…。在制造業這個鏈條上,人們的共識是產品決定企業的生存,提出了“人品決定產品”、“產品決定企業命運”的認知。而在這其中充當裁判的是基于標準的計量單位與測量工具,這些看似平凡、枯燥的標準計量單位與測量工具又恰恰是撬動產業高效率高質量生產的支點。
回過頭來看信息化應用的發展。從上世紀60年代計算機應用起步,各行各業逐步引進信息化的生產管理體系,到計算機事務處理應用領域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快速地深入到社會的各個角落,為社會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然而,應用單位始終都延續了自行建設系統網絡、自己組織應用系統開發、自己承擔營運維護的自營模式,即使是采用了套裝軟件、采用了服務外包,服務產品的定型、更新與換代依然未能擺脫各自為政。軟件產品普遍存在銜接能力弱、數據不獨立、可互換性差、依賴原程序升級更新、客戶選擇產品的自由受限、軟件產品市場不發達。軟件產品服務商多以“出售人力”形式經營,似乎還有一個借口,客戶需要差異化的產品服務,形成工業化時代的“作品經營”模式。名義上是在做個性化的產品,實質上加大了供需雙方的投入,又很難做到高效率與高質量,限制了市場的發展。
究其原因,軟件產品的標準化程度低、缺少計量單位、缺少測量工具、產品邊界模糊、基礎性支撐薄弱。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首席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國杰先生在2011年中國計算機大會所做的《切實加強前瞻性研究》報告中指出:幾十年來,我國在計算機領域的基礎和前瞻性研究上投入太少,中國計算機學者對計算機技術進步還沒有較大的實質性貢獻,….技術與產業的良性生態環境還未形成,企業還沒有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李國杰院士的這番話是針對我國計算機領域的科研與生產,切中的是這個領域對前瞻性技術研究認識的偏頗,鼓勵業界在基礎性前瞻性技術研究領域取得突破,成為新的標準的制定者。
云計算支持的不再是單一企業或小范圍的應用,是巨量級的事務處理,就其組成的產品而言,需要高性能、高可靠、高可用的保障。沿用制造業的經驗,這樣的產品必定是眾多同類產品中的佼佼者,必定是經受了各種嚴格的、甚至是苛責的標準考驗,必定是有眾多的參與者在不斷地改進、完善、升級、換代的產品,必定是可供客戶自由選擇,必定是有專業化與社會化的組織支撐。
一流的企業做標準,二流的企業做設計,三流的企業做產品,這是大家都熟知的現代工業社會的生物鏈。我們的工業化起步晚,大都處于這條生物鏈的末端,這是傳統工業領域中的現實,是歷史形成的。要想扭轉它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付出幾代人的不懈努力。
然而,在云計算這個新興產業鏈剛剛起步的階段,正是可以把握先機的時候。云計算生于計算機技術、互聯網技術和通信技術實體之上,活在專業化社會化的信息技術服務體系之中,這個體系需要眾多的事務處理軟件產品,需要快速地、持續不斷的產品更新、換代。告別“作品經營”模式,解決軟件產品的可互換,既是云計算本身技術實體的發展需要,更是億萬云計算的用戶的需求,也是擺脫低效率高成本的重復現象的需要。
云計算走入社會需要硬件產品、系統平臺、網絡支持、終端服務,更需要標準化的支持,需要充分地計量單位和測量工具,需要產品標準化先行。這個標準化體系所包括不僅僅是技術領域、產品領域、服務計量領域,應涵蓋整個產業鏈。
李國杰先生有一句話值得深思:前瞻性研究多半是競爭前的共性技術研究,往往會形成新的技術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