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謝康 / 日期:2010-04-26
在工業化時代,管理者關注自動化生產和降低生產成本;信息化時代,他們關注如何通過內部信息化,降低生產、運營的各項成本;后信息化時代,除了要降低內部成本外,重要的是要降低外部協同成本,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供應鏈時代。
從運營角度來說,供應鏈信息系統可以降低整個供應鏈的運作成本和交易成本。從戰略角度來說,在一個供應鏈網絡里面,如何進行跨企業的知識分享或者信息分享,或者進行協同的決策。
每個人,或者每個企業從利己的角度出發,一定是盡可能讓自己的風險最小化,讓合作伙伴的風險最大化。每一個這樣的過程,如何達到妥協?一個有效的供應鏈往往是核心企業和它的伙伴企業之間的博弈的均衡結果。這個時候,作為伙伴企業最優策略的是什么,作為核心企業又怎么樣?
讓我們先來看看是什么在阻礙企業獲取價值?
根據我們初步的調查有這些因素:技術、能力、環境、制度。其中環境和制度是最為棘手的因素。
從中國社會的整體的信任環境來看,基本上允不允許企業能夠共享信息。在中國有句話,叫做“師傅教會了徒弟,最后餓死了師傅”。供應鏈的大佬如果把他的小弟弟培養起來了,就把自己給害死掉了。在這種環境下,還有沒有可能建立一個協作的機制?
再來看制度問題。我們發現,去年我們對25 家企業展開供應鏈調查,最早的時候我們還是充滿著信心來開展這項調查的,為什么呢?總覺得中國經歷了大概30 年的IT 投資和IT 使用應當在供應鏈方面會比較好。但是通過實地的走訪之后大失所望,不少的企業在供應鏈上是說得多、做得少;全過程的規劃多、但實現得少;供應鏈的合作是無縫鏈接的少,完全無縫形成的,但是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多,尤其在核心數據共享上遇到了非常多的難題。
我們也拜訪了一些跨國公司的CIO,他們說這完全不是技術上的問題。技術上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關鍵是信息的安全和信任。
有一個小例子跟大家分享。一家企業剛開始還蠻信任的,打開了自己的一些數據給合作伙伴,沒想到合作伙伴違反規矩,把它的數據公開的給了競爭對手。像這種情況如何來達成一個有效的供應鏈?這都是我們遇到的制度難題。
究其原因,是大家缺乏信任和利益的機制。I BM 公司在一份報告中也寫到,中國只有12% 的企業供應鏈采用了實時的供應鏈共享系統,而同期印度、北美和歐盟的比例分別達到50%、60% 和70%。其主要障礙之一是缺乏有效的治理機制,成員企業難以達到共贏的合作。
通常供應鏈企業之間實現合作有三種方式:
1、利益分配。在我們的調查中也發現一個現象,不少的中國企業用中國的管理模式來破解這個問題,也采用中國的情結,中國的文化來解決這個問題。
2、信任構建。
3、技術實現。
(本文作者為中山大學信息經濟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