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謝康/文 / 日期:2010-04-18
對比美國、日本、德國、中國四個國家GDP從1980年到2009年的增長狀況(見圖1),美國增長最快,而中國接近日本的增長速度。由于匯率的原因,2009年中國的GDP大約是日本的96%,如果不出太大的意外,在2010年中國的GDP肯定會超過日本。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需要考慮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會是怎樣的。
2009年,中國的GDP總值是33.5萬億人民幣(約折合4.87萬億美元),增長8.7%。若以地理區域來劃分,中國有三個大的增長區,分別是京津唐環渤海地區、長江三角洲地區(長三角)、珠江三角洲地區(珠三角)。這三個地區的經濟增長為GDP整體增長貢獻了很大力量。
可以用“帆船模式”和“大雁模式”兩個模型來分析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增長動力,而通過從珠三角地區在這兩個模型中的位置,則可以分析和預測出珠三角的經濟發展形勢。
帆船模式
現實世界中的帆船都有一個底座,一個主桅桿,還有一個風帆。如果用“帆船”模型來描繪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那么,“帆船”的底座就是包括佛山、廣州、深圳、香港在內珠三角地區。“帆船”的主桅桿就是京廣鐵路沿線上包括長沙、武漢、鄭州、石家莊在內的中國重要省份的省會城市。
以北京、上海、廣州為三個基本點,圍繞著“主桅桿”,在右側形成了“帆船”的大帆——這個大帆也就是長三角地區。
北京、上海、廣州三地是中國經濟的三個起點,圍繞這三點的“北京─廣州”、“北京─上海─廣州”、“佛山─廣州─東莞/惠州─深圳─香港”三條線,無論在航空運輸、貨運,還是商流、物流和信息流——包括國家的主干網——都在這三個起點。而在國家的整體戰略里,希望通過北、上、廣三個起點來帶動“主桅桿”左側的“小帆”,即“北京─西安─成都─昆明”。整個帆船上面的“旗幟”就是有“老工業基地”之稱的東北地區。
在這個帆船模型里,珠三角的廣東和香港的GDP總值構成了整個經濟的動力。經濟政策利好之風增加動力,吹動“大風帆”,但是帆船的整體行走是靠底座。
2009年,中國有14個省市、自治區的GDP超過萬億。具體排名是:廣東省位居全國排一位,江蘇排第二,山東排第三,浙江排第四(見圖3)。從各省份GDP權重可以看出,排名靠前的廣東和香港在帆船的下面,前幾位都在大帆的兩邊或者中間,其次是河南、河北、遼寧,然后是上海、四川,而天津、吉林、山西、重慶、云南等省份的GDP也都超過了6000萬,這就構成了中國的經濟空間結構。
仔細分析這個帆船圖形,它的底座是非常典型的“前店后廠”模式。香港是“前店”,整個珠三角就成了“后廠”。我們一直想改變這個“前店后廠”的模式,但是現在還依然處在香港作為服務中心,而珠三角作為一個制造中心的狀態。
大雁模式
第二個中國經濟增長動力的模式是“大雁模式”。
在中國整個經濟結構中,雁頭是上海市,但目前它并沒有發揮出真正雁頭的作用。而GDP排名前三位的廣東和山東,分別位于大雁的兩個翅膀上。假如用大雁模式來帶動中國空間經濟,很顯然,雁頭的力量不足,但是方向性很重要,兩個翅膀可以提供強有力的推動力——尤其是廣東這個翅膀。而這個大雁模式也是典型的“前店后廠”模式,雁頭上海是“前店”,兩只翅膀是兩個“后廠”。
珠三角經濟走勢
在“帆船”和“大雁”模式中,珠三角地區現在和未來的經濟走勢會是怎樣的呢?
如果是帆船模式,2010年中國預計將有5個GDP超萬億的城市,分別是上海、香港、北京、廣州、深圳。五個城市中,珠三角地區有三個,而廣東省會率先在2010年會突破4萬億GDP。
由于珠三角的特殊情況,以佛山為尾,香港為頭,深圳和廣州為中間紐帶,在經濟增長和發展中會形成一個“經濟走廊”。這個走廊帶的發展形勢決定了珠三角的發展形勢,而這個經濟走廊則主要集中在深圳、廣州鐵路線和公共線上。
這個走廊帶現在發展的如何?
第一,看交通。如果總是塞車則說明經濟發展的好,如果整個廣深高速、莞深高速都不塞車,說明經濟發展出現下滑。
第二,看污染。只要污染一重,經濟就發展起來了。污染一沒了,空氣一清新,經濟又下去了。
第三,看勞動力市場。勞動力市場一下子豐裕起來,經濟就下去了,勞動力一緊張,經濟又上來了。
第四,看水資源。
在中國經濟的發展模式下,原來一直希望通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來轉型,但是只要外部環境一變,中國的經濟環境立刻會受到影響。
在大雁模式中,從投資和自身能力的視角來分析比較。長期以來,珠三角的發展模式和環渤海、長三角的模式是不同的。珠三角主要是靠自身能力來發展,國家并沒有對珠三角的經濟發展投太多的資金。中國的經濟模式在珠三角地區的體現,更多是來自于政策方面的。而長三角和環渤海的發展是政府投巨資做出來的。
從自身能力角度來看,珠三角的能力比長三角強,但是從產業結構來看,長三角的高度要比珠三角強。
通過這幾年對400多家企業進行調研,我們發現珠三角地區很多企業在創業之初并沒有詳細的規劃,不少企業家說假如有機會重來一次,一定會把工廠的規劃做得更好。而長三角地區則是做好先期的規劃。所以,長三角的結構、產能、技術含量都要比珠三角要強。在這樣的情況下,未來從自主創新的角度來看,到2015年長三角、環渤海以及珠三角制度創新會是一個集中點。
在政府支持和自身能力方面,三個區域各有特色。在未來5年乃至10年,三個增長區的競爭主要取決于是否創新。
近30多年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釋放出來的經濟推動力,已經基本上釋放完畢了。在經濟未來的發展過程,依靠所謂的經濟體制改革并不能解決中國的全部經濟問題,只能解決局部的。靠經濟改革并不能解決中國粗獷型的經濟增長,中國未來30年的經濟發展將有賴于政治體制的改革來促進經濟體制改革,從而形成經濟增長的動力。
所以說,未來的創新主要有兩個: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的基本面在于企業的制度創新來帶動企業的技術創新。換言之,以企業的技術創新來帶動制度創新。
珠江三角洲的經濟未來,在于能否在通往改革的熱土上締造出未來的制度和技術的創新平臺,這個是保證珠江三角洲未來在全國地位的一個核心力量。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CIO任重道遠,因為CIO不僅是中國企業的技術創新者,而且也是制度的創新者。
(根據中山大學信息經濟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謝康演講錄音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