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良 / 日期:2010-04-05
中國企業成長起來并形成了富有中國特色的管理模式
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經濟危機之前我們GDP貢獻率是全球第二,經濟危機之后我們躍居世界第一。
怎么能取得這樣的經濟發展?毫無疑問,中國企業管理創新在這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讓我們來看看中國企業管理模式形成所經歷的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改革開放開始,1978年到1984年應該說是管理啟蒙階段,為什么說是啟蒙階段?當張瑞敏去海爾當廠長的時候,給工人規定幾條紀律,紀律有一條是不準在車間隨地大小便,第二個規定是上下班不要跳窗戶,從門走。換句話來說,這些在當時可能是隨時在發生的事情,因此這一階段我們稱之為管理啟蒙階段。
第二階段,從1985年到1991年,我們迎來了制度創新階段。我仍然用海爾的例子,引入日本的管理模式,叫“日清日結”。
第三階段,是上個世紀90年代我們進入中西結合時代。
第四階段,1992年到2000年,各種西方的管理理念,各種積分卡還有各種制造進入了中國,各種西方的管理理念在中國都得到實踐。
第五階段,2000年到2007年,隨著一批中國企業走向國際,如:聯想收購了IBM PC,中國企業才真正開始跟國際接軌,這個時候正是中國管理模式形成的階段。
正如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所說,管理是一種實踐,它源于實踐也服務于實踐。金蝶有幸為八十萬客戶提供管理載體,而八十萬客戶則是中國管理的巨大樣本庫,蘊藏著中國企業管理的豐富哲理與科學。
商業環境孕育了管理實踐,今天我們到底面臨什么樣的商業環境?可以說,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市場、法律及技術環境都是頗具特色。比如文化,在中國文化是多元化、中西合璧的,各種理念都很流行;經濟上,地區發展不平衡;技術環境,則是互聯網時代,世界是平的,中國可以說基本上與世界同步。西方有什么先進理念在中國馬上可以得到實踐。這就是目前我們的商業環境。
根據這種情況,金蝶從實踐出發,兩年前開始與國內知名商學院聯手,研究中國創新的管理模式。中國管理模式模型(右上圖)是我們對中國管理模式的定義,我們認為有三個主要部分:第一是中國管理哲學;第二是現代管理科學;第三就是發生在這個土地上各種成功管理實踐,不僅僅是本土企業,也包括外資企業的管理實踐。
歸根到底來說,我們認為中國企業管理一定要強調實踐性,比如從“中國管理哲學”這個層面來看,我們要繼承創新傳統文化中卓有成效的東西。中國哲學思想應該說是“儒道佛”三家交錯:儒家強調“德”的力量;道家強調“自然”的力量;佛家強調的是“苦集滅道”的循環,“悟”的力量;現在又結合目前的“社會主義榮辱觀”,這些都對現代企業管理產生影響。
而通過中國畫和西洋畫的對比,東方和西方管理哲學的差距可見一斑:
中國畫是書畫同源的,毛筆和墨既用來寫字也用來畫畫;西洋畫不一樣,顏料采用了很多礦物質。意境上,我們崇尚“禪意”和“神似”,而西洋畫以寫實為主,要“理性、客觀、科學”。最后就是透視角度不一樣,中國畫是很平面的,基本上看不到一個準確的聚焦點,可以說全部都是聚焦點,西洋畫則很注意光學對比,嚴格說只有一個對焦點。東方更強調“和而不同”,西方企業更講究“精確”。
中國模式第二個部分就是西方管理科學。改革開放三十年,各種西方管理理念都在中國有所體現,但是中國這片土地上的管理實踐可以總結出很多不同的門類,從企業發展戰略,到如何設計產品、營銷銷售,以及知識管理等都發生了各種各樣的管理實踐,這三個部分組成起來才是真正的中國管理模式。
企業架構是執行戰略的基礎
中國管理模式需要中國管理哲學、現代管理科學和成功管理實踐的有機結合,也需要科學的架構框架體系,以支持戰略規劃和運營模型的一致。
拉姆.查蘭曾說過:一家企業的成功,30%靠戰略,40%靠執行力。企業的發展戰略、業務戰略和職能,服務于愿景和使命。戰略如此重要,而企業架構正是是戰略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創建業務執行的基礎。
一個企業有各種戰略意圖,是需要通過企業的運營模型來實現的。但是在運營模型中,經常會發現不匹配,一方面定義了模型中流程如何集成及標準化需求,另一方面,定義實現戰略、資源各方面的約束條件。企業戰略也跟IT架構有關系,IT架構定義企業架構的核心能力,同時雙方也在互相作用,促進更新與進化。通過IT架構做執行基礎,企業架構定義出來實行順序,反過來說,通過不斷更新利用,促進企業架構調整,一步步達到所需的目的。我們可以說戰略意圖和運行模型就是我們討論的中國管理模式。
我們可以從數據架構、業務規則、業務組織和業務流程來看看幾個不同類型的企業的情況。
招商局集團,這是個多元化的集團,有很多不同業務,地產、銀行、港口等等。他們沒有共享的客戶和運營商,都要做自主管理,每個單位會控制自己的模型,每個單元都要自己做,因此業務流程標準化程度比較低,集成的程度也比較低。
新希望集團,它的整個產業鏈從上游到下游,從生產飼料、養殖、禽類的肉再做食品加工,整個產業鏈從客戶、產品、供應商都需要共享信息。所以雖然有自主的業務管理(比如說飼料生產和養殖本身是相對獨立的),業務單位來控制這個流程設計,但標準化程度并不高,因此需要集成化的程度非常高,這樣才可以上下游拉動,才可以共享數據。業務單位做了決策以后,需要把這些業務流程組合起來。
小肥羊,是連鎖店的模式。換句話說,是形成一個模型然后復制,能看到各個業務單位的運營非常類似,但是各個業務單位又有一些獨立自主權,因為每個地區的客戶是不一樣的。所以每個業務單位的領導者,在流程上可能處理權很有限。因為他們講究復制,它的業務流程要盡量標準化,數據定義要標準,但是數據匯總在自己所屬的公司,所以IT服務是集中委托的治理模式。換句話說,流程標準化程度非常高,但是集成度要求不高,因為北京小肥羊跟上海小肥羊彼此之間不需要發生多少往來。
聯想集團,業務流程標準化的需求非常高。因為客戶是全球性的,業務流程一定是全球性的,管理職能也要集中,所以對高級別的集團領導者反饋的信息一定是要集中、全局化的,才能發揮一個全球性大規模制造企業的優勢。
所以,如果仔細看不同類型的企業架構支持不同的運營模型,就能夠更清晰地理解這個問題——企業架構通過全面規劃并規范企業運營模型,以保障企業內外邊界更容易被穿透,幫助企業實現無邊界信息流。
那什么又叫無邊界信息流?
無邊界信息流就是通過安全、可靠和及時的全球互操作性,達成企業內部及外部的信息集成與有效訪問,并最終實現企業業務流程管理的集成。無邊界不表示沒有邊界的存在,它意味著邊界是可穿透的,以保障業務的高效運作。就如同血液在血管中間可以自由流動,把養分和氧氣進行充分傳輸,所以我們認為無邊界信息流是最終的企業愿景,正在被眾多中國企業不斷實踐和創新,企業以此將獲得更清晰的業務洞察、更全面的互聯互通、更敏捷的應變能力。
我們講幾個無邊界信息流的實例。
★港中旅公司,使用金蝶的EAS,建立強總部管控下專業化經營的集團財務信息管控體系,突破集團縱向層級管理邊界,實現總部集中的強管控;
★九禾股份,擁有遍及全國的農業生產資料網絡體系,成為現代農資流通領軍企業。在金蝶EAS的協助下,創新分銷模式,打破傳統以供銷社農業生產資料流通單一分銷渠道的限制,突破外部供應鏈邊界;
★依波集團,精準的戰略品牌管理模式,幫助依波精品聚焦外觀設計和營銷,突破企業資源邊界,實現對外合作共贏。
★鑫苑置業,“零庫存”地產模式領先者,通過集成一體化的房地產項目管理體系的快速復制,突破地域管理邊界,有效降低成本,實現全國化戰略布局。
所以最終我們可以看出一個基礎結論,無邊界信息流帶給企業核心價值體現在企業戰略和業務支撐,企業架構是實現無邊界信息流最重要的基礎。
目前,在商業企業領域最有影響的企業架構框架,就是信息技術標準化組織The Open Group的TOGAF。The Open Group(TOG)于1993年開始應客戶要求制定系統架構的標準,在1995年發表The Open Group Architecture Framework (TOGAF) 架構框架。歷經15年9個版本發展,支持開放、標準的SOA參考架構,已被80%的福布斯( Forbes)全球排名前50的公司使用。
作為The Open Group中國分會,金蝶一直在研究,怎么有效利用TOGAF指導框架,幫助企業建立有效的中國管理模式。譬如,可以使用TOGAF建立運營模型中的企業架構,以創造無邊界信息流實踐為基礎,強調企業不是沒有邊界,而是通過構建合適的運營模型,使企業內外邊界可以被突破;致力于發展支撐IT與業務對齊的業務架構、數據架構、應用架構及技術架構。
另外,在TOGAF戰略規劃方法之中,其中有一條就是行業對標,我們就把這個方法應用到智庫當中去。比如我們會從它的流程當中分析它的現狀,各行業的龍頭進行定標,從業務架構,數據架構,模型架構進行對標,看有什么差距,然后有效的進行改進。
支持中國管理模式的企業架構
簡單分析一下小肥羊案例,怎么跟企業架構有機結合起來。
小肥羊餐飲連鎖有限公司被譽為“中華火鍋第一股”,擁有300多家直營餐廳,成為中國最大的大型跨國餐飲連鎖企業。企業愿景是努力成長為世界級的中餐品牌,打造“百年老店”。企業的發展戰略以中餐標準化、品牌化、國際化為主導。
另外有一個啤酒企業金漢斯,他就提出來能不能跟小肥羊進行一個對比。我們做了對比以后,發現:
通過財務核心指標的對標分析,總體上說金漢斯的財務狀況要弱于小肥羊,但是強于行業平均值,主營業務增長率是金漢斯的財務優勢,成本費用率是金漢斯需要改進的指標;通過采購物流核心指標的對標分析,總體上說金漢斯的采購供應狀況也要弱于小肥羊,只是略強于行業平均值,存貨周轉率是金漢斯的優勢,采購成本比率、采購達標率是金漢斯需要改進的指標。二者之間對業務領域進行有效對標,通過行業對標發現不一樣的地方。
簡單的說,管理問題認識到了還是不行的,我們還要從業務架構、應用架構、數據架構、技術架構幾個方面尋找改進的措施,所以我們對金漢斯、小肥羊進行對標,再進行企業架構的改變,實現金漢斯想做標桿企業的超越。
參與國際標準制定,讓中國管理走向世界
今年2月1日,國際開放性標準制訂機構The Open Group于美國西雅圖全球大會上宣布,金蝶正式成為該組織的董事會成員。董事會中還有5家其他的成員,包括HP、IBM、SUN等等,我們為什么要加入呢?因為我們希望通過國際標準的制訂,使金蝶可以與國際巨頭站在一起,最后也成為國際標準的制訂者。
有時候我們經常看中國轉型的歷史機遇。2000年以前對外開放的時候,在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中國被譽為“世界工廠”;2009年經濟危機發生,實際給我們提供一個機會成為全球領先者。那我們一直在思考,中國經濟和中國企業如何才能在全球化過程中成為市場領先者?中國企業如何才能成為全球生態系統的”平等合作伙伴”?中國如何才能獲得持續的經濟增長和發展?當然這里面有很多問題存在。有自身原因,比如我們在社會環保方面承擔的,可能比西方企業少一些。所以從中國企業自身來說,我們要獲得持續的綠色增長和發展,到底做什么?不能再靠勞動密集型帶動產業規模,而是應該在管理上有所改變。我們希望依托中國管理智庫,幫助企業構建支持中國管理模式的企業架構,創造無邊界信息流,推動中國管理模式不斷創新與發展。
最后,我想說一句話,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中國管理模式必將在全球崛起,中國管理模式也必將成為全球管理模式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本文作者為The Open Group 中國分會會長,金蝶軟件(中國)有限公司 高級副總裁。根據作者在2010’The Open Group中國年會演講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