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Value社區

187個廣場、500億條數據,萬達如何用技術推動整個集團的轉型?

作者:蘇建勛 / 日期:2017-06-23

如果僅從萬達集團近兩年的動向來看,你很難將它和一家“地產公司”聯系到一起。

這場以“去地產化”為主題的轉型已經由來已久。在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 2013 年底的公開演講中,已經將文化產業、以及跨國性企業的發展目標列為集團的第四次轉型方向;隨著國內“互聯網+”進程的加劇,2015 年,以電商為主要形態的“飛凡網”成了萬達試水互聯網的首次亮相。

2016年 10 月,萬達再次調整產業結構,宣布在上海成立“萬達網絡科技集團”,這也成為萬達在原來的商業、文化、金融三大板塊之后新增的又一業務。不到半年之后,萬達集團敲定了與 IBM 的戰略合作,并以此進軍公有云業務, 同時獲得 IBM IaaS、PaaS、Watson、區塊鏈和物聯網等技術支持。

“萬達進入互聯網科技是因為看好“實體+互聯網”,在這方面萬達有著很好的實體經濟基因,同時也有巨大而豐富的實體商業資源。”在今年 4 月的 2017 IBM 中國論壇上,萬達網絡科技公司總裁曲德君在接受ITValue記者采訪時表示,在他看來,中國的實體經濟需要快速嫁接互聯網,而互聯網科技的廣泛應用也是實體經濟振興的一次機遇。


萬達網絡科技公司總裁曲德君(左)與IBM大中華區董事長陳黎明(右)

這種外部合作呈現出的繁榮,讓萬達逐漸擺脫了地產生意中的單一和臃腫之累,而鮮為人知的是,

在萬達內部,甚至在全國分部的 187 個廣場之內,那些直接觸達消費者的暖通、空調、照明、消防、甚至是商場播放的背景音樂,背后都有一套強大的系統提供支持,這種內部的信息化完善,同樣是萬達集團轉型的重要內容。


三年實施,萬達如何展現“慧云”之“慧”?

在急速擴張的 2011-2015 年間,萬達集團幾乎每年就會開設幾十家萬達廣場,而作為集購物、餐飲、影音娛樂等設施為一體的商業集合體,每新開設一個廣場,就意味著新增 3000 余套空調、暖通、排水、電梯(俗稱“風、火、水、電”)等設備。

硬件設備與服務器的密布,意味著萬達廣場成為一個巨大的數據中心。在每個廣場 3000 套設備的背后,包含著一萬個需要巡檢、維護、管理的信息點位,而近200個廣場加起來,就是五百億條的數據規模。

傳統對“風火水電”的維護辦法自然是工程師進駐。在過去,一個萬達廣場平均會配備 43 個工程師,可由于有的廣場把各個子系統分散在不同區域,并且需要手動操作來調試,有時連開燈以及空調控制都需要工程人員來回奔波,隨著萬達旗下購物廣場逼近 200 座,單靠人力顯然不是維護設備的最佳方案。

2012年初,萬達有了慧云系統的初步想法。在初期,“慧云”被稱作“一鍵式”,即:在一個萬達廣場內通過一個按鍵完成對所有弱電子系統的控制。當時萬達團隊考察了市面上幾乎所有同類型 IBMS(Intelligent Building Management System智能大廈管理系統) 產品,最終在2013年初完成了專屬于萬達廣場定制化產品模型——“慧云1.0”。

在這套系統中,萬達首次實現了對單個廣場內各子系統的統一智能控制,涵蓋了包括消防報警、暖通空調、公共照明、給排水等 16 類子系統以及 3 萬多個信息點位。在每一個萬達廣場中,都設有專門的“慧云監控室”,工程師可以在可視化的操作界面中,實時監控各個系統的運行數據。


每個萬達廣場的背后,都有著“慧云”系統對廣場內部的風、火、水、電提供技術支持。

“當時在業務上的一個挑戰是:萬達在全世界沒有一個可以參考的對象。因為別的連鎖有幾個、幾十個這樣的規模,但我們的廣場是上百家,每個廣場在運營商也沒有一個統一化、標準化、可快速迭代的產品。”萬達集團信息管理中心常務副總經理馮中茜告訴ITValue記者。

也正因如此,盡管有已經成型的 IBMS 供應商可以為慧云的實施提供幫助,但由于數據體量過于龐大,“慧云1.0”仍然有不少需要完善的地方。

比如信息點位的過載,在一套“慧云”系統中承載過多點位,本身從施工來說就加大了配合難度,這還導致了系統的時延要求,由于涵蓋子系統多達 16 個,相互之間就會因網絡延遲受到影響,這對于需要快速響應、報警的消防系統來說,就是一個不小的弊端。

最終,萬達集團決定將“慧云”適當的輕量化,將包含 20000 多點位的消防系統獨立出來,同時和電子巡更、信息發布、背景音樂一起,由“集成”改為“嵌套”的模式對接進“慧云 2.0”主系統中,既保留了慧云控制臺上的可視化操作,也讓“慧云”和其他系統在反應速度上大大提升。


“可視化”是“慧云”系統的優勢之一,通過對監控視頻、數據起伏、服務器狀態的實時記錄,工程師得以快速精確地掌握每個萬達廣場的運行情況。

從IBM到創業公司,萬達用“拓撲結構”彌補技術缺口

2016年底,“慧云 3.0” 正式發布,當中最核心的一處變化,就是將原來架設在單個廣場內服務器上的慧云系統,逐步改為在 IDC 統一部署,也就是俗稱的“上云”,而在云版的“慧云”系統中,從安裝到操作,都可以突破各地廣場的物理限制,實現統一管理、集中部署。

ITValue曾在今年四月報道過萬達與 IBM 的合作細節。雖然在目前來看,整個“慧云”系統構建在萬達內部的混合云平臺上,但對于萬達集團除“慧云”以外的諸如飛凡電商、金融等業務,現有的云平臺還無法全部支撐,這就在萬達內部天然形成了對云業務的需求。

而從外部來看,萬達每個廣場涉及到的上百家品牌、商鋪、單日上萬的客流,都讓萬達自身就能成為一個云服務的大客戶,這就為 IBM 的各種技術能力提供了落地場景。所以,

不僅從內部的需求,還是對外提供服務的能力,萬達與 IBM 的合作雖然看上去像一次跨界,實則也是各取所需。


在馮中茜看來,萬達這種通過外部合作來彌補技術需求的方式,尤其像計算機網絡架構中的“拓撲結構”。其中萬達與 IBM 的合作,就可以比作拓撲結構中的數據中心,屬于比較大的節點;而除此之外,萬達還從去年開始,逐漸去主動連接一些技術型的創業公司,把他們作為拓撲結構中的一個端點,由點及面地實現平臺的變革。


萬達集團信息管理中心常務副總經理馮中茜

在去年 11 月由硅谷頂級孵化器 Plug and Play 舉辦的物聯網加速營中,幾個創新產品脫穎而出,并在萬達的環境中得到POC(Proof of Concept 評估和論證)的機會。

比如來自上海的創業公司“縱行科技”,其推行的“低功耗廣域物聯網”是在物聯網領域近一年誕生的新技術,憑借該公司首創的低功耗、大規模物聯網協議 ZETA,可以實現比一般無線通信協議( WiFi、Zigbee或藍牙)更廣的覆蓋范圍、更低的系統功耗以及更快的傳輸速度。

而在由 ITValue聯合鈦媒體集團舉辦的中國好 SaaS 的現場,作為嘉賓評審出席的馮中茜也表示對創新的開放心態,以及對于APM、AI、工業物聯網等領域的數家非常優秀的初創企業的認可。

萬達的智能設備夠“Smart”,但不夠“Intelligent”

在過去的萬達人眼里,“和創業公司合作”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一方面來說,萬達廣場大體量的產品需求,多數創業公司并沒有這種規模化的技術應用能力;另一方面,馮中茜也對ITValue記者坦承,萬達集團并不是一個互聯網企業,沒有太多允許試錯的機會。

然而,隨著“慧云”技術的不斷落地與 IBM 的加入,萬達在技術上的需求形成一個巨大的缺口,這也促使著馮中茜以及整個信息管理中心,在萬達如軍事化般嚴謹的公司運作中,找到自己的風格和節奏。

事實上,在與 Plug and Play 和“中國好 SaaS ”合作以前,萬達在與創業公司的合作案例屈指可數,但根據馮中茜的介紹,目前信息管理中心整個團隊的氣氛,也在用更開放的心態和思路,去補足團隊在技術能力上可能出現的缺口。


由硅谷頂級孵化器 Plug and Play 舉辦的“物聯網加速營”,為萬達、華住等大型企業輸送了不少優秀團隊與技術。

“除了與 IBM 這種集團進行宏觀的合作以外,我們還要看一些微觀的技術著力點,這可能引發的是整個平臺的變革。”在馮中茜看來,理想中的智能系統可以通過數據分析自動去指導運營,但眼下萬達擁有的智能設備僅限于在一個個節點解決問題,只能稱為“Smart(聰明的)”,還不夠“Intelligent”(智能的)。

這就為整個萬達技術團隊提出了更高要求,而通過與創業公司快速接觸、協作、試點,可以讓馮中茜更快地洞察到市面上的新技術。

“在業務層面上,Plug and Play 給了我們特別大的學習壓力。”馮中茜笑著說到。目前創新項目在萬達仍在 POC 階段,與此同時,萬達也在接觸微軟華為等物聯網行業技術巨頭,從技術角度測算各家產品與萬達的匹配能力。

這當中不得不提到的,是萬達在執行層面的高效率。XPower 合作案例來說,在當天活動結束后三個小時以后,XPower 就接到了萬達方面的電話,詢問是否可以在第二天早上八點去萬達廣場對產品進行測試。

“我們和別的大集團去合作一個項目,一般要 2-3 個月才能落地,但萬達只需要 以天計數。”Plug and Play 中國區企業客戶負責人Claire 對鈦媒體記者說到。“一般大公司產品就非常定型了,而且價格很高。而創業級別的公司,就可以根據萬達的需求進行定制化的改變,這樣對萬達來說就更快捷,而且性價比更高”。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