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Value社區

青云開放第15個數據中心,承諾2016年至少2次降價

作者:任斐菲 / 日期:2016-01-07

昨日青云QingCloud 發布QingCloud SDN/NFV 2.0網絡技術,CEO黃允松同時宣布,QingCloud將開放采用區域多活網絡架構的北京3區。

目前,青云在全國范圍內總共開放了15個數據中心,其中有7個自營,8個與運營商和IDC共營。

剛剛開放的北京3區在網絡部署上做了巨大改變,環形骨干網可編程、有智能判斷監測的網絡,受到外部攻擊時,會進行自動處理,達到分鐘級響應。

在發布會現場,黃允松還承諾,由于成本的持續下降,青云在2016年將至少兩次價格下降。青云曾在2015年兩次降價,自正式提供服務以來青云已經五次降價。


骨干網:運營商不做,BAT沒有


在2015年12月ITValue和鈦媒體聯合舉辦的T-EDGE大會上,青云QingCloud CEO黃允松就曾“劇透”,QingCloud從2014年年初就開始投資環中國骨干網,因為CT(通信技術)已經融入IT(信息技術),或者說兩者兼容并包,骨干網(廣域網)已經是云計算產品中的一部分。

在云計算的生態中,骨干網其實是塊相對空白的市場領域,運營商由于單線(自有的機房線路上)不能做,BAT也沒有做。

青云QingCloud在起步時用將近400萬買了2個B段(IP地址)籌建骨干網,就是為做好云計算做準備。黃允松認為,

云計算如果被視為面向消費者的IT,像連接PC機的互聯網一樣,要連接孤立的數據中心,必須要有骨干網。


Google購買暗光纖用于骨干網建設的原因也不例外:連接所有的IT系統,用同一套邏輯來調度和管理信息資源。
骨干網是可編程的,因而更可控。在骨干網編寫一個程序進行監控,如果出現黑客攻擊,無需再向運營商報故障,系統進行流量清洗,縮短響應時間到幾分鐘。

骨干網前還有一個重要的修飾詞——多路環形,這是為了防范“農民工風險”(非技術風險)。事實上,很多IT服務的中斷來源于所謂的“農民工風險”,比如光纜因為各種修路之類的原因被挖斷。

多行環路和交通道路設計一樣,信息流動可以通過不同的線路,不會因為一條道路的封閉而導致癱瘓。

除此之外,一站式的BGP匯聚接入也將在北京3區內實現。

何為BGP匯聚?

事實上,北京3區也是青云QingCloud的第一個純BGP匯聚的骨干網節點。

人們在很多網頁下載時,會發現分為不同服務商名下的鏈接,而不是只有一個“下載”按鈕,這就是由于沒有實現BGP匯聚,所以不同的服務商要走不同的線路,無法整合。

作為協議層的匯聚,BGP可以將不同網絡的骨干線路(比如國內三大運營商)進行匯聚,進行智能派發。實現“一鍵下載”只是一部分,關鍵是通過路徑最短化,降低無效的網絡流量,大幅度提高互聯網效率。

模擬人類社會運行的機器智能


黃允松說青云QingCloud成本更低的原因是系統里無處不在的機器人代替了大量人工,這是他口中的MI(機器智能)。這些機器人是怎樣工作的呢?

黃允松設計青云QingCloud機器人之初,將人類社會的運行抽象成數學模型,在代碼中實現。在QingCloud Robot系統里甚至有選舉委員會,以實現更高效的管理。

不像能夠看到的有形機器人,QingCloud機器人有一系列的自動化過程,在許可范圍內可以實現不間斷的復制,分散到任何需要的地方,實現控制功能。這個過程是P2P(點對點)系統,一直以來,它保證了QingCloud不會出現單點故障。

現在,MI的技術演化已經達到了可以支撐骨干網層面的調度。

SDN/NFV 2.0是什么?


SDN/NFV 2.0是QingCloud內部網絡變化的提法,青云在SDN/NFV中引入了和機器人同樣P2P的網狀拓撲結構。

這意味著同樣避免了以往單點出故障就會引發全局問題,卻沒有改變傳統樹狀結構。企業也不用為了確保原有單鏈結構上的一個重要節點的變化而改變原有的整體架構,因此而消耗高成本。

同時,網狀結構打破了樹狀結構存在單線上限的限制,這種限制背離日益增多的IT需求。尤其當云計算發展到Docker,甚至單核模式,有效管理龐大資源成為最大問題的時候,更需要網狀結構來解決。

同樣的事情目前只有AWS也購入了思科的設備在進行,青云屬于國內首個為云計算未來發展做布局的公司。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