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積木盒子魏偉:互聯網金融突圍需要特色 / 日期:2015-12-01
11月20日,ITValue、鈦媒體聯合主辦的ITValue +產業鏈金融合作與跨界論壇上,積木盒子聯合創始人魏偉分享了如何在兩年的時間里,利用技術引領產品,做有特色的互聯網金融:
1.當理財成為一種需求的時候,綜合一定是大于單一的,用戶投資獲利是他的需求,具體投什么并不是他的需求,沒有必要把自己的范疇縮得那么聚焦和精準。
2. 積木盒子的產品特色主要圍繞兩個主題: 第一個主題是用科技的力量來做場景化和數據化的金融;第二個主題是用互聯網的手段做智能投顧和資產配置。
以下為魏偉演講全文,經ITValue整理:
首先跟大家介紹一下積木盒子的情況。我們是2013年8月份才上線的互聯網金融平臺,最早三個創始人是中歐商學院的同班同學,所以這個項目也一直被中歐商學院的校友們相對比較關注。我們成立那天起其實也是希望在用互聯網和IT技術創新的方面來解決問題。所以我們這個團隊相對而言,從一開始到現在一直在同行里面屬于技術味道還比較重的,我們現在純粹的工程師已經有100多個人,配套還會有其他的比如說產品工程師、運維工程師等等,技術方面的人員現在都加起來應該有200人左右。
從2013年8月上線開始,趕上行業發展的一個熱潮,進展還是比較快的,用戶數在幾個月前已經突破了百萬級別,交易規模也一直在增長,到今年8月份的時候,突破了百億人民幣的關口,就是說用了兩年的時間達到這個關口。我們資產相對要偏重于個人和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團隊一直比較在意技術和互聯網怎么去引導、怎么被充分利用,所以在場景化和數據化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一會兒有幾個具體的小產品可以跟大家匯報一下。
相對而言,資金端好解決一點,現在這個行業的主流平臺基本上都是資金供過于求的。我們現在的定位是為廣大白領以上的人群提供理財的解決方案;解決中國非專業、非大額個人投資者的資產配置問題,這是我們長期的定位。在長期定位的基礎上,現在也在有一些投入,等一會兒也有一些產品上的一些東西跟大家分享一下。
我們這個團隊的基因最早是從盡職調查開始的,所以我們在積木盒子上線前大概一年的時間,我們另一套系統也是一個從數據到流程,徹底管起來的一個平臺,主要是解決金融盡職調查和數據感覺的效率和碎片化數據的組織等等這樣的一些問題,我們也依托這樣的一個系統,拿到了央行的企業征信牌照,現在由一個獨立的團隊在運作,基本上這就是我們這個團隊大概的一個現狀。
數據決定產品走向
這個是我們的一些關鍵的數據:累計成交量超過百億,歷史最高單月將近9個億,開發借款平均周期4個月。我們花了一些力氣開發類似車周邊和房周邊的服務,這個可以把平均單筆的金額往上推一推。平臺的流動意識非常好,基本上每個月二級市場的轉讓也非常的活躍,相對而言比較長期一些的借款一直在市場上比較受歡迎。
什么樣的用戶是在我們這個平臺上投資呢?以下這張圖是我們的一個分析結果:25—40歲,男性居多,城市白領居多,大學以上學歷居多,平均投資額在5萬左右這個數量級,年均投資大概在5—8次,P2P并不是他們主要的方式。其實這個數據是我們根據2014年跑了一年的數據得出來的,也是根據這樣的一個結論開始了我們整個2015年戰略上的方向更新,就是我紅顏色標的這一塊——當理財成為一種需求的時候,綜合一定是大于單一的,用戶投資獲利是他的需求,具體投什么并不是他的需求,沒有必要把自己的范疇縮得那么聚焦和精準,這個其實是我們2014年底想明白的一件事情,這也是我們從15年開始陸續做了很多其他方面的投入。
我花一些時間把我們特色的一些產品跟大家介紹一下。其實這些特色產品主要圍繞兩個主題。
第一個主題是用科技的力量來做場景化和數據化的金融。為什么我們有這樣的一個選擇呢?其實也是基于整個互聯網金融發展現在的一個發展到了這樣一個階段,整個行業都需要回答好的一個問題,那就是為什么這個市場需要這樣一個行業。假如說我們用銀行的獲客手段,用銀行風控的方式,拿著比銀行要貴的資金,然后去做這些銀行不太愿意做或者高風險的這種客戶,那這是不是一個可持續的、可增長的一個領域,答案顯然是不對的。也就是說不可否認在市場局部的點上可能會有一些機會,但是他不應該是長時間、體系性的一些機會。原因是我剛才說的模式上的一些天然劣勢,所以我覺得在互聯網金融創新的這個領域,強調科技其實是最終一個必然的選擇。場景和數據其實是科技手段能發揮力量的一個關鍵的載體。
第二個主題是用互聯網的手段做智能投顧和資產配置。這是基于創業型的團隊對市場上巨頭的恐懼感,第一個恐懼是來自于銀行這樣的機構,第二種恐懼感是來自于BAT為代表的大的流量入口。我們如果直接拼流量,直接走“買買買”的產品邏輯,顯然流量上沒有一個常態化的能夠保持不掉隊的這么一個態勢,所以這個其實也不是一個選擇。唯一的選擇做更多的服務,更多的客戶的互動,用這種方式,在這一端去拼一下,我覺得創業型的互聯網團隊,要么依托重大、強大的資源的力量、資金的優勢,要么依托強大的流量優勢,處于兩者夾縫中的模式,必然要在這兩端想清楚、投入特色性的產品。
下面我說一下我們的一些有意思的產品。
避免重復建設,場景化借貸更易控
讀秒。你可以說讀秒是一個產品,也可以說它是一套決策的引擎。這個產品年初開始做了三個月,大概在5月份的時候發布的。這個產品基本的邏輯其實跟京東白條、花唄本質都是差不多的,都是對接了一些數據型的接口進到一套決策引擎里頭,快速的能夠得出一個授信的決策,然后單筆小額分期;再經過不斷的迭代,去修正風控邏輯,去優化數據的獲取能力,既考慮到精度、力度,也考慮到系統對接。因為要求是兩到十分鐘,能夠把整個這筆決策做完了,時效性的要求也對你的數據提供方做了很多具體的大量的限制,所以這個其實,這個產品其實是不好做的。
在這個過程里頭,經過了大概幾個月的修正,模型還不錯,然后開始逐步的往其他的方向去拓展。第一個拓展把它引擎化,也就是說不再作為一個暴露出來的入口,可以退居幕后,所以我們現在很多其他積木盒子上的信貸類產品,其實都是跑在讀秒之上的,讀秒變成了一套基礎設施,同時這套基礎設施也在向其他的中小型的流量入口去推廣。
我們覺得中國全部的互聯網公司,每一家都做出一個京東白條來確實是有難度的,這個投入和產出相對浪費比較大,如果每一家的量不夠過盈虧平衡點的話,其實做這樣的投入短期內不一定明智,所以基于這樣一個邏輯,我們對接了若干家的互聯網主流應用。得出的數據,進一步優化了我們決策的效率,因為無論是哪種消費的場景,很多風控的決策是比較類似的,看這個人的信用狀況、過往的業績、個人還款的意愿和能力,這些評估相對而言有很多可以重用的地方。
另外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東西,就是我們對接其他的主流互聯網應用時,天然已經是交易的場景了,比如說,我們自己在網站上或者在app上獨自做光禿禿的借款的應用,有場景的借款需求其實更容易得到把控,相對而言資金環能夠形成閉環,所以在欺詐上更好控制一點。實際的數據也差不多,我們累計已經放出去了四萬多筆貸款,現在已經暴露的逾期率有兩個點左右,有場景的數據非常漂亮,沒有場景的相對而言這個數據就要差一些,所以這個其實是一個平均后的結果,這個產品還是我們往這個方向探索的第一種嘗試。
另外一種嘗試,這個是我們體系中的另外一個產品叫“厘米庫”,既是產品也是個公司。這個公司在今年2月份成立,10月份完成A輪融資,現在已經進駐到全國19個城市,已經簽約車商有兩百多,在車商周邊金融扶植的撮合量這個月應該第一次過億。厘米庫的本質其實是出現在二手車交易的周邊,以金融促交易,而不是現在很多行業里的有一些融資跑得比較快的團隊采用的以交易促金融。
厘米庫這個項目,其實在市場上并不高調,因為他主要并不是對C的,主要是對B的,所以我們的團隊是進駐在每一個汽車交易市場里去跟每一個二手車商做朋友,然后了解他們的庫存狀況,說服他們使用我們的系統去管理他的庫存。好處就是直接可以把金融杠桿給他加上。我們另外一個獨立的團隊來做風控,因為二手車的停放地點比較集中,風控比較好控。現在運行了大概半年的時間,基本上累計給一千三四百臺車做過這種車輛的周轉,累計已經還清七百多輛車,還有四百多輛在再貸中,沒有出現過一筆逾期,這是讓我們比較高興的狀況。而它更大的價值就是我們在一些城市,其實有一些小城市,基本上已經可以覆蓋到一定比例的二手車市場的庫存的狀況。想象空間還有,我剛才講的這兩個例子,第一個是數據化金融的例子,第二是場景化金融的例子,這都是我們在15年初開始開始在戰略上做調整資產端兩個重要的步驟。
基礎建設不可少
另外一個步驟,其實是在資金這一端了。剛才我也在說,如果客戶是把理財作為需求的話,綜合一定是勝過單一的,也是基于這個原則,所以我們不像阿里那樣直接可以把數據收回來,可以快速進到基金這個領域。創業公司只能在這些方面搭建自己的基礎設施,所以2015年比較苦的就是欠了很多基礎的工作要做。
積木基金是典型的基礎性的投入,我們從年初開始申請,7月份拿到的基金代銷的牌照,9月份我們基金的產品上線,運營到今天大概40多家公募基金公司的1400多支公募基金產品已經跑到平臺上了,爭取在春節前能夠對接到60家基金公司的近2000支公募基金產品。這件事情本身完全是力氣活,扭轉公司的形象或者是盈利狀況,都很難靠一個基金超市去解決。但是基金真正解決了積木從上線一直到現在解決不了的一個問題,就是一個交易平臺的絕大多數時間都是基金供過于求,所以我們的流量團隊已經半休假狀態已經有半年左右的時間了,團隊沒辦法做流量,因為我的即有客戶稍動動手資產就把我的資產買光了。我也不可能讓資產爆發,所以只有扭過頭來,在標準化的資產上聊勝于無地通過配置的方式進行考量。
把這些工作都做完了,我們希望,2016年在資產和理財這兩端能夠放手做一些事情。(文/任斐菲 本文根據陳勁在ITValue+產業鏈金融論壇上的演講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