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吳寧川 ITValue / 日期:2015-06-28
阿里巴巴CTO王堅在近期的一次活動中表達了這樣一個觀點,公司是工業化生產時代的產物,而在互聯網時代的產物叫做平臺,就軟件產業而言,今后只會存在軟件平臺而再無軟件公司。這里的“今后”更大程度上指的就是“互聯網+”時代,而這個活動恰是中軟國際的“解放號”平臺商用發布會,該平臺非常類似豬八戒的任務分包平臺,只是專注于軟件及IT服務行業。
簡而言之,中軟國際試圖通過互聯網平臺解決新形勢下軟件生產及組織方式。在工業化生產時代,軟件以工業化方式進行生產,軟件企業的組織方式圍繞工業化生產而展開。工業化生產出來的軟件叫做套裝軟件,往往以CD盤的方式向用戶交付,適用于規模化部署PC及服務器,軟件的開發、更新與維護相對固化。工業化生產軟件時代的典型公司代表有微軟、甲骨文、SAP等,這些軟件企業通過收取License費的方式獲利。工業化生產軟件的組織方式叫做軟件工程,以CMM軟件成熟度為主要方法論,主要適用于大型軟件工程的管理。
王堅表達的另一個觀點是我國錯過了傳統軟件這一波。所謂傳統軟件,指的就是工業化生產出來的軟件產品。中軟國際CTO王暉認為,中國當年向印度學習軟件外包,實際上是學錯了對象。為什么說中國錯過了傳統軟件這一波?為什么說中國向印度學習軟件外包學錯了對象?
這要從西方現代企業制度說起。CEO這一稱謂最早出現在1917年,也就是西方現代公司管理理念創建的時候。19世紀60年代,美國公司開始進行治理結構改革創新,西方現代企業制度盛行。成立于1975年的微軟及那一代的傳統軟件廠商,其生產的軟件實際上是反應了業已成熟的西方現代企業管理思想與方式。彼時,西方企業已經進入成熟期,管理方式與管理制度相對固化,因此可以用套裝軟件的方式進行管理。中國的軟件產業從19世紀80年代才開始起步,90年代進入成長期。而這個時候中國企業才剛剛由小到大,還處于快速發展變化的階段。因此,實際上中國軟件業其實并沒有錯過傳統軟件這一波,而是根本沒有機會進入傳統軟件這一波!
長期以來,中國企業都試圖把西方傳統管理軟件套用到自己的身上,似乎這樣就能穿上“現代企業”的新裝。但實際上中國企業的發展變化速度之快,往往還來不及完成傳統管理軟件的部署,企業的業務就全部都變化了,于是就出現了“上ERP找死,不上ERP等死”的現象。同理可推,印度軟件外包業起源于承包歐美軟件的開發,依然繼承的是歐美現代企業管理思想與方式,自然也不適合中國的國情。中國的軟件業主要依托于中國企業的需求,而中國企業需求的不斷變化,造成了中國軟件企業無法形成規模化生產能力。
進入互聯網時代,軟件的生產方式發生了極大的變革。特別是隨著互聯網企業的迅速崛起,敏捷開發開始進入軟件產業的視野。互聯網企業的最大特點就是業務變化快,新業務上線與舊業務下線發生的非常頻繁。此外,互聯網應用是通過瀏覽器交付,這點區別于傳統企業應用通過PC終端交付的方式。所謂敏捷開發,就是以用戶的需求進化為核心,采用迭代、循序漸進的方法進行軟件開發。在敏捷開發之后,又出現了敏捷運維,也就是DevOps邊開發邊運維的模式。這與云計算的出現相適應,云計算服務以運維為主,而通過云計算方式交付互聯網服務則需要把開發與運維相結合。
隨著中國進入“互聯網+”時代,中國企業對于軟件的需求并沒有減小,反而是增大了。“互聯網+”意味著軟件無處不在,更意味著電商、O2O等互聯網服務與企業業務的深度結合。“互聯網+制造”、“互聯網+農業”、“互聯網+工業”等都在極大刺激著企業對于軟件開發和軟件服務的消費,但“互聯網+”時代的軟件是否與傳統軟件類似還是以新的形態存在?“互聯網+”時代的軟件組織將是一種什么樣的存在方式?中軟國際的“解放號”平臺就是對上述問題的思考與解決之道。
中軟國際董事局主席陳宇紅博士認為,中國的企業正處于快速變革時期,需要與業務相匹配的定制化軟件以及隨著業務變化而變化的軟件能力。王堅也表示,他其實并不知道繼續沿用“軟件”這個詞是否合適,還是叫“代碼”更為貼切。實際上,中國企業現在最需要的是與業務緊密結合的代碼,通過數據驅動代碼執行和完成任務。與此相適應,傳統軟件企業的組織方式需要徹底變革。以公司和事業部為主的軟件企業組織方式適合大規模軟件工程的管理,而針對小批量、個性化、快速響應的代碼編寫,公司和事業部的方式顯然不再合適。
中軟國際的“解放號”平臺就是一個針對代碼編寫市場的供需雙方撮合平臺。有需求的企業可以在這個互聯網平臺上發布需求,有代碼編寫能力的團隊或公司可以競爭項目,并通過這個平臺完成交易的全過程。在這個平臺上,有可能形成兩種小而美的公司,一種是大量的具體編寫代碼的“碼農”團隊,一種是少量的由系統架構師級人才組成的高端咨詢團隊,這兩種能力都是企業所需要的可復用的能力。此外,還可以通過該平臺進行代碼交易,最大化利用可以復用的代碼。
最為奇特之處在于“解放號”平臺還是一個社交化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可以形成不同的社群,不同的社群圍繞不同的主題共享開源代碼。一旦某個高水平程序員對共享開源代碼進行了升級,并另外成立一個新社群的話,原有社群的成員可以尾隨到新的社群。于是,就出現了社群的進化現象。
總而言之,互聯網+時代的軟件生產方式將是一項前所未有的創新型課題,而這將有可能成為中國對世界軟件產業的獨特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