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敏 ITValue / 日期:2015-06-26
說到客服大家都不陌生,他們要跟客戶溝通、解決各種問題,但是有個行業數據報告說,客服平均收入是三千塊錢以下,這足以說明一個問題,就是客戶服務部門非常邊緣化。但實際上客服的價值需要被重新認識,比如小米今天之所以成功就是以客戶為中心,工程師直接跟用戶溝通,改進產品,跟上了時代的步伐。
客服看著是一個不太起眼的事情,是一個“臟、亂、差”的事情,但在北美已經是百億美金的市場。國外有一家叫Slack的公司,類似于QQ群,是一個企業類的溝通工具,獲得了10億美金估值,只用了不到七個月就完成一千萬的銷售。
百億美金市場
美洽是2014年5月成立的一家公司,我們出于什么考慮來做客服市場?我們理解的客戶服務是什么?現在的市場環境和用戶環境下企業需要什么樣的客服系統?
傳統企業都會有一個面向大眾消費者的客戶服務電話,消費者打電話過去時都是有需要解決的問題,但往往打過去第一次解決不了問題,第二次還要重復回答同樣的問題,對用戶來說效率太低,對企業來說成本太高,這是一個非常畸形的現象。
在傳統PC時代,很多客服軟件都是主觀的用這樣或者那樣的方式讓用戶關注企業,與企業對話。很多企業都買過OA系統,據說里面功能非常多,有日程管理、報銷等,聽起來很棒卻推行不下去,用的時候員工很反感,反而影響工作效率。其實不是說這個工具有問題,而是說只了解到企業的管理需求,而沒有真正為企業創造一種價值,所以慢慢這些OA系統就會被淘汰。
傳統的中小企業,往往是市場的人很著急,你看用戶提了一個需求,技術說不相信你,溝通無法進行,這樣就造成了業務跟客戶各自玩自己的,最終導致公司的產品或業務方向脫節。
小米的客服是怎么做的呢?他們的口號是”服務一個嗨一個”。比如說你跟他寫一篇詩,他也會回你一篇詩。小米是極其重視用戶和與用戶溝通的公司,九個億的營收,其實玩的就是背后的這一群人。
移動時代的客服
我們已經和傳統的客服軟件說再見,傳統的PC也不是我們關注的。在移動環境下,企業面對的用戶是非常分散的,企業有自己網站、有自己開發的APP,還有微信公眾帳號;傳統方式下,企業會說,找一個人去做微信,找一個人做微博,但這樣是非常低效率的。
美恰這樣的客服產品就把這些不同渠道綁定,實現業務上的處理。我們在手機網站上的軟件,交互方式與微信非常接近,可以支持語音、拍照、表情等,我們在PC上的、微信的公眾帳號等都可以綁定進來,也不用重復登錄。在手機的APP里面,用一個客戶的頭像代表客戶,一進來就可以與客服進行在線交流,使用成本非常低,還可以做用戶推送。
未來對于一個企業來講,投入軟件上的費用,一定是比投人劃算的多,為什么?現在美國的中小企業,美國SAAS,為什么會做這么大呢?因為他的人力成本這么貴,買一套軟件可以省兩個人,因此會由投人轉向投軟件。
企業通過游覽器就可以登錄美恰的客服平臺,跟聊QQ一樣簡單,有一些小微企業,沒有專職的客服,即使你在地鐵、旅游的路上,你的網站里面問你產品怎么賣的時候,也可以使用。
我們也在和小米等一些公司一起做行業標準化的事情,現在中國的客服軟件沒有自己的行業標準,大家的算法都千奇百怪,美恰是第一個在中國去做在線客服行業標準的,未來我們會把數據開放給客戶。假如你的企業是一個口腔醫院,我可以告訴你在美恰上一百個口腔醫院的客服統計是什么樣的,這樣可以優化自己的客服工作。
其實我們做了這些,你可能會認為,我們僅僅是一個移動端嵌入的客服系統而已,本質上也沒有什么了不起的,無非就是把傳統PC上搬到移動端,我們認為還是有非常大的差異。
我們每天都用自己的軟件在自己的網站接觸不同的客戶,有表揚我們的,也有批評我們的,也會建議我們怎么樣改進,這樣業務部門、銷售部門和我們的客戶之間就形成了一個閉環,我們的產品經理和技術人員每天也會登錄美恰平臺,去看看用戶反饋的問題是什么。
我們推行全員客服,讓企業的工程師參與到客戶問題的解決中,比如一個客戶用了一個APP速度很慢,如果客服人員不能解決,就可以轉給工程師,工程師查完問題直接回復用戶,這樣就形成一個用戶服務的閉環。小米公司也是這樣做,看到一個用戶需求,就可以在下一次更新中增加這個功能或者把這個功能給刪掉。這是一個變化。
第二變化是在移動端,因為有了移動端,簡單的信息流可以變成一個業務流,未來移動端用戶只需要發起他的需求,背后由人工客服或智能機器人給你處理,提供最直接、最簡單的交互。
我們做這個客服軟件的愿景是什么?蘋果公司不是手機做的多厲害,而是構建了手機+生活+服務。未來美恰不但要做一個標準化SaaS產品,把這個軟件產品賣給中小企業,而且要幫助中小企業把生態鏈相關的都做起來,把我們擁有的資源推送給美恰的終端企業用戶,讓他們享受到軟件之外更多的服務。從去年到今年,我們累計已經有一萬一千多家企業用戶,現在每個月增加1000多家企業用戶。(文/ITValue胡敏,本文根據美洽CRM創始人黃海波在大連軟交會投融資論壇演講整理,未經本人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