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Value社區

IBM物聯網都要做些啥? | B2B觀察

作者:吳寧川 ITValue / 日期:2015-06-18

2015年6月11日,IBM新組建的物聯網部門在北京舉辦了全球除了美國之外的首個物聯網峰會。這是自今年3月底,IBM宣布在今后四年投入30億美元組建物聯網業務部門以來,首次對中國市場比較全面展示IBM在物聯網方面的實踐。IBM大中華區首席執行總裁錢大群在會上表示:“真正的物聯網是數據智能驅動的物聯網, 將激發新的經濟活力,我們稱之為洞察經濟?!蹦敲?,IBM是如何激發新的經濟活動?如何開發這個被稱之為“洞察經濟”的市場呢?

用大數據預測商業未來的路徑是產業物聯網?
IBM從3月底至今尚未給一個完整的物聯網路線圖或藍圖。這也可以理解,畢竟物聯網是一個跨業務的部門,從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到服務器、處理器、各種行業解決方案,其實很難界定物聯網具體的業務屬性。而同時IBM卻在做一些讓人看不透的事情,比如與汽車、天氣、水務、健康、液化氣等產業展開深入合作。就在4月初,IBM還在美國成立了一個沃森醫療業務部門(Watson Health),IBM CEO羅睿蘭說這個業務的意義好比“奔月工程”那樣重要。羅睿蘭的這句話有何深意?

本次峰會上涉及到的IBM物聯網實踐包括與美國The Weather Company子公司WSI建立的合作伙伴關系,把天氣大數據用于所謂“業務洞察”;結合中國移動OneNet物聯網云平臺以及上海航盛汽車電子車載物聯網技術與設備共同建立國內車聯網產業鏈;與北京江河瑞通技術發展有限公司成立江河瑞通—IBM智慧水管理聯合創新中心,打造國內面向涉水行業的物聯網;與云頂科技(江蘇)有限公司展開合作,建立國內首家液化天然氣產業物聯網創新中心,進入能源物聯網等。

如此令人煙花繚亂舉動的后面,IBM物聯網究竟在做什么?為什么要與汽車、天氣、水務、液化氣、交通等這些產業合作?其實IBM就在做一件事:用大數據預測商業未來,現實的路徑就是通過行業/產業物聯網。行業/產業物聯網是產業互聯網的基礎,為產業互聯網產生底層大數據,而對底層大數據的處理,特別是與天氣、水務、健康等公共大數據的關聯,為互聯網+產業的跨界創新創造了可能性。中國工程院的鄔賀銓院士對于大數據曾有論述,數據可以借助互聯網、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在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能電網、智慧醫療垂直領域無障礙流動,實際上就是打破了各種邊界,而跨界的大數據正是新業態、新產品創意的來源。

今天的大數據多是來自于互聯網和社交媒體,未來80%的數據則來自物聯網。行業/產業物聯網的發展可以為IBM帶來源源不斷的商業數據,而IBM正好藉此發揮多年練就的數據分析能力。IBM的數據分析能力有兩類:一部分商業數據分析能力來自投入250億美金收購的Cognos、SPSS、ILOG、Algo等30多家數據處理與分析公司,IBM在全球共有15,000個分析顧問和超過400位數學科學家,在三大洲共擁有9個分析解決方案中心,每年都會新產生500多個與分析預測相關的專利;而在另一方面,IBM的Watson系統為IBM大數據分析提供了中長期技術儲備,Watson系統是一項積累了數年的認知計算系統及能力,最早源于IBM的深藍超級計算機,Watson有望把商業從數據分析帶入全新的認知計算與人工智能領域。

IBM如何銷售數據分析服務?
在2014年的20余個來自Gartner、Forrester和IDC的數據/分析軟件和服務測評中,IBM都居于領先地位。商業數據分析作為IBM下一代業務的引擎已經開始就緒了,接下來就看如何把它銷售出去。

以The Weather Company子公司WSI為例,它將把自身大部分天氣數據服務轉移到IBM的云服務中去,這其中包括超過10萬個信息收集傳感器、飛行器和無人機,以及數百萬部智能手機。WSI的預報系統從數千個來源處提取和處理數據,這數千個數據源包含在全球的近22億個獨立預測點,平均在每個預測日有將近100億條預測數據。

有了天氣預測數據,能夠產生什么樣的商業價值?保險、零售、電力、醫療等行業,甚至數據中心的運營都于天氣數據息息相關。一個現實的例子是美國每年都會發生大量的暴風雪天氣,保險公司每年因冰雹導致車輛受損的賠付額高達10億美元。WSI與IBM的合作讓保險公司可以向投保人發送文本消息,通知即將到來的暴風雪天氣及安全位置,這可幫助保險公司每年節省數百萬美元的費用。

可以說IBM物聯網最早源于2008年11月時任IBM CEO彭明盛提出的“智慧地球”概念,即把感應器嵌入到電網、鐵路、橋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統、大壩、油氣管道等各種物體中并普遍連接起來,這就是今天所謂的物聯網,然后將物聯網與互聯網結合起來形成人類社會與物理信息系統的整合。換句話說,沒有物聯網的“智慧地球”,其智慧無從而來,而沒有“智慧地球”指引的物聯網,也將失去其存在的意義。

用邊緣計算發掘數據價值
當然,發展物聯網除了相應的解決方案、云服務、傳感器網絡等,還有一個重要的環節需要補充。IBM研究發現,將近60%的數據在生成后的幾毫秒內就開始失去價值。IBM中國研究院院長沈曉衛指出:“今天大量的數據是在終端產生,這些數據增加的速度是遠遠超過帶寬增加的速度。這就意味著無論做什么,不可能總是把這些數據傳回到數據中心或者傳回到云計算中心的。這就需要引進邊緣計算?!?br />
實際上,由于監管原因、實時處理原因或數據傳輸帶寬等的原因,會有相當大部分的數據處理發生在網絡邊緣,包括手機等終端設備或是邊緣服務器。以智能攝像頭為例,對于捕捉到的圖像進行實時處理,遠比將圖像數據傳回云數據中心進行處理要有價值。這主要是因為高清圖像數據量巨大,如果傳回數據中心進行處理,就無法及時處理實時發生的交通事故、安全事件或僅僅是老人跌倒這樣的意外。

在物聯網時代的云計算系統將逐漸走向云計算+邊緣計算的組合,這樣的系統如何構建、管理或編程都將是巨大的挑戰。如何把數據分析能力分散到邊緣設備上,從而抓住幾毫秒內60%的數據,這對于現實的商業來說或許更有價值,而IBM正在朝著這個方向努力。

總而言之,IBM物聯網部門的獨立成立,將全面推動數據分析服務的銷售,最終把“智慧地球”這個理念落地。根據IBM測算,目前電器、智能手機、平板、汽車和其它聯網設備生成的數據中,90%都沒有經過分析和利用。如果能對這些數據進行處理,將為IBM帶來源源不斷的數據生意,從而打開下一代業務空間。(文/ITValue吳寧川 本文為ITValue原創報道,轉載請注明出處,并附上ITValue微信公眾號:itvalue)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