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娟 ITValue / 日期:2015-06-01
5月28日下午,在聯想的Tech World 大會上,《商業價值》出版人、鈦媒體聯合出版人劉湘明主持了主題為“傳統IT架構轉型”的對話,三位參與嘉賓分別是:聯想全球服務、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前聯想集團CIO王曉巖女士、順豐科技總裁田民先生和京東商城研發部副總裁馬松先生。
對話持續約一個小時,內容涵蓋三家企業的IT轉折點,聯想IT架構向X86轉型,傳統IT架構遭遇互聯網的焦慮……干貨多多。以下內容根據現場談話整理,編發時有刪節。
田民:揭開順豐科技的神秘面紗今年順豐正好是22周年,其實順豐這22年的成長,正好跟IT技術的發展實際上是同步的。在2003年的時候,順豐在中國搭起了他自己唯一的一個核心業務系統,叫阿修羅系統,這里面有呼叫中心,還有全部收發員的無線終端,還有全流程的貨物監控系統,那是在一個非常特殊的情況下利用了外部咨詢公司和內部的研發,集成開發了這樣一個為順豐集團在行業的領先奠定了一個基礎。
另外一個就是去年發生的,為什么我說我是順豐科技?順豐去年的時候從一個單一的網絡多元化發展,我們想從一流公司做到三流公司,從純粹的物流,往物流、商流、經流多方面去發展。在我們做多元化業務的時候,我們發現了很多傳統IT的瓶頸,那時候我們就做了一個重大的決策,也是重大的轉型,把我們原來順豐的IT部門單獨出來成立了順豐科技,所以也就是說我們今天的順豐科技已經不是一個集團的部門,而是一個單獨運營的公司,原來是一個成本中心,現在變成一個利潤中心。
王曉巖:聯想IT的幾個轉折點所有IT的轉折點和聯想業務的轉折有關聯,一個發生在2005年,因為2005年聯想收購了IBM PC業務,對IT系統是巨大的挑戰。當時聯想IT只有150種,而且IT系統是中文的,貨幣是港幣,只能支持中國業務的運作,可是IBM業務遍布全球的160個國家,它的貨幣是美元結構。所以我們從數據庫到軟件平臺,要做一個全部的切換。
而且我們還是要在不影響業務的同時遷移到聯想的戰略平臺上,這個挑戰對我們來講是巨大的。最初的幾年幾乎是在交學費,我覺得這個挑戰,技術固然難,但是實際上我們半年就完成了SAP技術的升級,我們把整個語言不僅僅能支持英文,支持全球的系統,這項工作只用了6個月。
可是接下來的轉型更漫長,五、六年的時間,都在做業務的變革和轉型。最大的挑戰是,怎么去借鑒國外的經驗,懂得國際業務,把國際好多IBM的業務遷移到我們的聯想業務。
當我們一路辛苦,2012年徹底完成了遷移,想喘口氣的時候,互聯網+的時代到來了,這個轉變比前一個還要痛苦。因為過去的IT是一個穩定的機器的智能,現在IT的業務必須把它說清楚,而且要實現高效運作。
接下來我們收購了MOTO,收購了x86,其實在這段時間我們還收購了NEC的一些業務。所有業務都要實現傳統業務的遷移,同時我們的國際電商業務,他們也是實現了快速的發展,而這時業務需求根本就提不出來。
這時我們研究業界的性能分析,實際上對我們這樣的大企業,最底層是財務管理,供應鏈的交易核心,也就是交易系統,ECC、SAP這樣的一些訂單處理系統。再上一層是差異化的系統,是以CRM為代表的,我們叫商機管理為代表。再上面一層更差異化,越是最底層更有好的實踐,而且因為無論是項目管理有多少變化,我們必須來推動叫做敏捷開發,迭代式開發。所以就不再是半年、十個月一個周期,而是兩個月一個周期,所以我們現在正在經歷這種轉變,而這種轉變是一個策略轉變,我們還必須保證原有的瀑布式開發的模式繼續轉變,而是要構建迭代式開發的新的模式,在人員上和技術上都是很好的。這是我們面臨的兩次大的改革。
王曉巖:聯想是如何向X86架構遷徙的?這話應該說說得稍微長一點了,最早在2000年時,我們做過論證,因為當時聯想就做x86的服務器,那時我們經過慎重考慮,最終還是選擇IBM小型機,原因就是那時覺得聯想這種規模的企業,如果用x86的服務器,在性能上,在穩定上都會有很大的風險,所以我們還是用了IBM小型機。
2005年收購IBM PC業務之后,在我們設置新的形式之后,我們毋庸置疑地選擇了IBM P5系統的性能機,因為在性能上,x86的穩定性性能還是不能和小型機同日而語的。但是隨著x86技術的進步, x86從單核到雙核、到多核性能越來越強,它的成本還要比小型機便宜得多。
我們每年要兩次系統上線,我們用小型機的時候最大的挑戰就是采購,因為采購周期特別長,至少要提前三個月。而這時候提前三四個月的時候,對采購量的預測不足,因為項目開始階段,對性能,對數據量,我買多了是浪費,因為我們的預算本來就很緊張,關鍵是大家知道硬件的變化特別快,買早了的話,還存在技術落后的問題,所以還有一個時間的壓力,就是不敏捷。但是這時技術發展,一個是多核CPU,最重要是虛擬化技術。所以事實上我們從07年就開始做虛擬化,我們盡可能地用x86來替代我們的一些非核心的應用。
到了2011年,很重要的業界一個叫做內存計算技術,也就是SAP on HANA技術已經投入了使用,我們是SAP on HANA的第一個客戶,當初為什么要用這個性能呢?因為我們國際化之后,特別是我們國際的IBM業務都特別喜歡用數據說話,用大量的報表,那個報表用原來的系統架構的話,要跑好幾個小時,跑不出來,所以這個時候就必須要上HANA。
上HANA之后,兩個多小時這個報表就跑下來了。重要的是,因為大家知道,x86的服務器實際上要比小型機便宜得多,不僅僅是采購的成本,也就是說一次購買的成本,重要的是運維成本。
實際上我初步估算了一下,在成本方面,保守地說,我們用x86的服務器,就是用我們收購過來的IBM最高端的服務器替代小型機,是一個半CPU可以替代P5的一個CPU,整體下來它的成本在1/10左右。大家也知道,這就使得我們在成本上大大得到了改進。重要的是,大家也知道,一個小型機系列生命周期就是5年,5年之后再買運維服務的話,就很貴,甚至技術根本就不支持了。所以我們從2011年開始所有到期的小型機,我們都在用x86系統來替代,IT現在兩個月從需求到開發都要上來,一方面解決我們的敏捷性問題,另外大大降低了特別是運維的成本。
王曉巖:我看Salesforce和SAP的區別我在2009年開始接觸這個話題,那時聯想的系統是SAP的,大家知道聯想這樣的制造業,對于系統的集成度要求特別高。
我們美國的銷售團隊大概從08年自己與salesforce合作,我們當時不主張。但是他們不僅是沒有停下來,而且歐洲、亞太都用了salesforce系統。所以我就潛下心來和我的團隊做了一個認真的分析,為什么銷售團隊愿意用salesforce?
到了2011年左右,我們在研究這個東西的時發現,salesforce系統不僅僅是對中小企業有價值,對大企業也非常有價值。原因是這樣的,因為SAP的特點就是集成、精準。也就是說每一個管理都是環環相扣,它能夠一直追蹤到每一單交易和處理,這個交易不只是錢的交易,是包含每一個系統的作業的交易。
這樣就導致,特別是對銷售團隊,他覺得SAP不好用,不夠友好,用起來太麻煩。我們再看salesforce,對大企業來講,就做的商機管理到尋價之前的那部分,商機只有一部分的比例,或者少于50%的比例會落到訂單這部分,有了訂單之后才會有合同,才會有交易的執行,而這個過程中不需要100%的精準。另外因為要精準,讓客戶做很多事,而且響應也不及時。所以理解了為什么銷售團隊喜歡salesforce。
進一步再去研究發現,還有一個好處,因為salesforce是云計算的,也就是說它會隨著我們的業務規模,因為我們按人、按使用模塊來收錢,這樣的話它是變動的成本,是非常靈活的,所以這樣也非常有競爭力。
所以我們現在除了中國區以外,因為salesforce在中國這塊可能還不太被銷售人員認可,因為中國區我們有自己的客制化的系統。除中國以外,從亞太到歐洲到美國,他們銷售人員都用salesforce,所以我們也做了SAP和CRM系統的集成。
馬松:傳統的IT思維和互聯網思維之間的最大差異是什么我最近確實了解到,非互聯網企業或者說非電商企業跟電商企業在很多方面確實差距非常大。互聯網企業是怎么起步的?基本分兩個階段。
第一個是起步階段,就好像一個漏油的破車,上高速公路上去走。有一個條件是,它進油的速度如果大于漏油的速度就可以往前走,可以先走把位置占上,然后大家會問破車能走多遠?
第二個就是我們研發團隊的絕活,就是高速公路上換輪胎,接下來我們開始干活。所以我們所有的活都是在高速公路上,讓破車一邊走,我們把輪胎換成新的,各個部件換成新的,讓它跑的又穩又好,可以并行。但是只有一件事不能變就是這輛車不能停。
這是互聯網思維我用一個比較形象的比喻基本就是這樣的一個過程。
昨天正好有一個軟件交易所的數據,我看了也很有意思,說的是去年的軟件交易額達到了上百億,可是沒有電商這塊的交易額,幾乎很少。為什么?其實很簡單,整個電商這塊業務都是創新的業務,每一個模式,每一個你經營的想法,你的思想,你的理念,你的業務的精華都要容納到系統里。而這些是隨著時間變化非常快的,你的系統就需要有很多工程師應對它去改變,去把它做出來去實現這些東西,這是互聯網快速迭代的思路。
買系統時,我們傳統行業花很長時間選型,因為你選的型,這個東西它的思想已經在你的思想之前,已經寫到那個里面了。但有的時候不一定能夠滿足企業的需求,這也是我們傳統行業經常遇到的問題,選型這個東西錢也花了,結果好像還是在某些方面不能滿足企業快速發展的需求。
這就是跟互聯網企業最大的區別就在這兒。我們用快速的迭代,能夠把業務和更新、創新在非常短的時間容納到IT系統里,這就是IT人的一個責任,一個能夠使得我們企業維持高速發展,高速跑在高速公路上的一個最基本的基礎。(文/ITValue 郭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