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Value社區

【走進阿里云】打通202家子公司數據,阿里向數據要利潤

作者: 張宇婷 ITValue / 日期:2015-01-28

阿里巴巴的核心資源是數據。因此,從2008年起,阿里云成立就在打造數據分享第一平臺。阿里云作為云計算基礎服務提供商,通過飛天大規模分布式云計算平臺,提供大規模計算和數據存儲服務。在此基礎上,阿里的螞蟻小貸靠經營數據來支持金融服務這樣一個虛擬化的商品,其未來5~10年的服務業態取決于經營數據。而阿里旗下的菜鳥物流也需要將電商訂單和車輛以及小的物流公司能夠匹配起來,其業務本質也都是數據。
為了更好的經營數據,提升利潤率,阿里巴巴設立了首席數據官(Chief Data Officer,簡稱CDO)和數據管理委員會,把202家子公司的數據全部打通,為向外提供數據交換或服務做好準備。
阿里有超過數百PB的數據量,這個量級非常的大。CDO負責把202家子公司的數據都打通,首先要解決這些公司數據標準不一樣的問題,把這些數據都變成同一標準。這樣阿里才能推動整個集團成為“數據驅動”的企業。
阿里云通用業務技術總經理劉松向ITValue記者講述了大數據如何貫通阿里內部業務,并分享了他對大數據的看法。
1、未來是一個大數據小應用的時代,從數據業務化轉型到業務數據化。
應用是數據的表現形式,只有數據對決策有價值,才會設計相應的應用。任何行業,數據應用將成為比開發一個應用更重要的事情,業務應該從數據的應用出發,需要閉環的數據化做運營。
阿里推崇業務數據化,數據業務化,先是想運營數據,把線上的數據和內部交易系統的數據能夠收集好,再開始做數據化運營,這意味著讓你的業務根據每天甚至每一秒鐘情況隨時做判斷,修正數據的不準確,接下來再運營數據,逐步迭代。
2、大數據是在線的數據。
傳統IT里的數據,獲取和抓取的成本大概會是線上數據的十幾倍。如果數據還是從現有的系統甚至有一些老舊的應用系統,甚至有一些數據還要逐步通過紙質渠道提取,談不上真正的大數據。整個互聯網包括物聯網,手機采集的數據都是鮮活和無處不在。互聯網公司能夠更好的服務客戶,是因為擁有客戶描述數據,客戶體驗和大數據之間緊密相關。
3、大數據需要一個生態,沒有人擁有所有的數據。
企業沒有的數據可能要到一個市場里面去找,這些數據可以在不涉及用戶隱私的情況下交換,有的甚至可以進一步分享。?
4、互聯網公司用數據了解用戶喜好,但不懂垂直行業運營規律,這成為互聯網公司和傳統企業跨界合作的基礎。
傳統企業擁有豐富的產業資源,互聯網公司擁有非常強的消費者連接能力。舉個例子,從事有機農業的公司,其產業資源是傳統的,要怎么把農產品賣到互聯網上,很大程度需要跟互聯網公司對接。這兩者之間的結合,要用到兩個最基本的要素,一個就是APP,一個是數據分析。App方面,數據在這樣的App平臺模式里,起到血液的作用,鏈接傳統業務和互聯網。第二數據分析方面,數據要能提供給企業的CEO隨時查看。APP和數據是數據運營的基本介質。如果是傳統企業轉型互聯網,需要從互聯網公司拿到入口流量以及對客戶的感知,這三點是通過數據媒介來獲取的,如果雙方都談好了一個分成模式,那么互聯網公司可以不做后面的具體物理產業,形成一個非常好的良性循環。數據是平臺模式的語言,是跨界合作的最基本血液。(張宇婷根據阿里云通用業務技術總經理劉松在ITValue走進阿里云活動的演講綜合報道,未經本人確認)
了解【走進阿里云】系列報道,請進入全部知識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