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Value社區

【專題:互聯網金融時代 銀行如何轉型】APP+API:銀行改變銀行

作者:ITVALUE / 日期:2014-07-15

“通過‘APP+API’,銀行自驅動改變銀行的舊模式”。這句話的本質是說未來的金融能夠實現通過云端組合化、場景化和碎片化的服務,重塑銀行。這是文思海輝高級副總裁況文川在2014年中國銀行業座談會上拋出的觀點。

7月3日,由文思海輝技術有限公司主辦的這場銀行業座談研討會在青島市黃島區舉行。文思海輝技術有限公司CEO盧哲群:“幾個月前文思海輝與市政府談一個計劃,未來三到五年在青島大力發展金融業務。在私有化后,文思海輝非常注重金融行業發展,將國外市場的成熟技術引入到中國。”目前,文思海輝已經成為國內金融業務的前三名。

在互聯網時代,客戶看待銀行會采用全新的角度,如品牌價值和影響力、服務體驗及感受、業務創新甚至能否伴隨客戶的共同成長。銀行看待客戶也在采取全新的角度,如客戶的需求和價值發現、風險定價、特色服務與體驗、業務創新與推廣等。以上因素從本質上對銀行的風險定價、風險管控和精細化管理能力重新定義。

銀行發展面臨的挑戰

銀行未來的架構

互聯網環境的典型特征是開放、及時與海量信息、融合、交互與參與。例如,在開放環境下的風險控制、品牌和服務推廣。海量信息的價值關聯。共贏模式與協作協同等。中國銀行業協會系統服務部主任趙成剛認為銀行面臨的挑戰由此可分為三方面。

利率市場化:a、利差收窄,盈利能力、管理能力。b、利率變化帶來的重定價、資產負債錯配、匯兌損益等風險加大。c、金融市場的活躍,資金在銀行間、銀行與資本市場間不斷流動,存款穩定性降低,流動性風險加大。

金融市場變化:a、金融脫媒。b、直接融資的急速發展。c、客戶的多市場選擇、習慣變化與傳統業務流失。

互聯網時代的銀行商業模式創新:a、互聯網企業的金融服務市場蠶食。b、互聯網下的業務創新與差異化競爭。c、互聯網下的銀行商業模式創新。

互聯網對金融服務改變的是交易渠道、交易方式、服務主體和服務效率。不變的是金融的本質及金融功能;創新都建立在金融體系所提供的底層基礎服務至上。

互聯網企業PK銀行金融機構

滲入銀行的技術

互聯網企業更貼近全流程的實體經濟活動,核心優勢是信息流、商品流、資金流的信息匯聚。其次能夠給予客戶行為及趨勢信息的分析,精準快捷的創新專屬服務。最后則是跨行服務能力。

銀行等金融機構掌握客戶與自身開展業務的相關信息,相對靜態和分割,屬于零散的基礎經營信息。對應的產品與服務也體現為功能單一化。但服務成本高。

互聯網的沖擊也使傳統銀行越發意識到技術的杠桿效應:1、影響推廣——品牌及服務推廣、影響力;2、服務提升——商業模式、服務創新與體驗;3、價值發現——信息采集與市場價值發現;4、成本績效——資源整合、渠道延伸、成本績效。

互聯網金融的機會與挑戰

重構以客戶為中心的策略

傳統金融業務更普遍的互聯網化、移動化和跨渠道,降低服務成本。更多的獲客渠道,更廣的獲客范圍,更低的獲客成本,更快的獲客速度,從內部存量營銷走向外拓增量營銷。銀行可以綜合內部大數據和社會化大數據(互聯網數據是其中的一部分),形成更及時精準的營銷,更完善高效的風險控制。更高的服務標準,金融服務場景化,更靠近客戶端——更完美的體驗。

需要注入銀行的專業優勢、信用增值和IT優化,形成一個綜合的服務平臺,銀行服務的杠桿化。內部流程結構的改變和逐步成熟的業務外包,進一步降低運營成本,提升管理水平。

多種智能技術的采用促進上述領域不斷提升,為打破競爭格局注入新的能量,區域銀行有了占據優勢的機會。

互聯網金融本身面臨一些挑戰:如隨著利率市場化的發展,是否有足夠的套利空間?在客戶定位上,長尾理論只是二八原則的補充。邊際成本是否真的趨近于零?獲取有效流量的代價到底有多高?黏性則不一定高。產業鏈上下游巨頭的配合困局(互聯網企業、電信運營商、金融機構、銀聯、商戶、第三方支付、專業供應鏈)等等。(文/張宇婷)

推薦閱讀